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保持20多年,目前仍處於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還會延續相當長時期。一個人口占世界1/5的大國以如此之高的速度向前邁進,在人類曆史上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③十六大以來,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誌要求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大會一致同意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就足以體現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胡錦濤主席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麵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目前,中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迅速、變化最活躍的一支力量。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正在為全世界提供市場。僅就東亞而言,2006年,中國從東亞國家和地區的進口總額已達2200多億美元,是10年前的3倍。中國為東亞提供的市場份額現在已超過日本。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從1980年到2006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4%,僅次於美國(20%),位居世界第二。這些都鮮明地、集中地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我們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有核國,在國際事務中有重要發言權,對世界和平與穩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現階段,我們的利益和影響力主要在周邊,同時正不斷向外延伸。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會越來越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舞台上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起的偉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有兩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即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我們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任務,並且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從總體上來說,還沒有建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體係。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在蘇東劇變之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於低潮,社會主義的中國卻巍然屹立,蓬勃發展,向世人顯示了社會主義製度的無限生機和旺盛活力。現今,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全國人民緊緊圍繞在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重大的理論飛躍。這樣就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體現了它的執政能力,絕對有信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世界在不斷更新,資本主義也在發展和變化。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經濟政策、經濟結構、經濟關係、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①社會生產力有了新的巨大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②生產關係出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全麵幹預和調節,有力地緩解了資本主義的矛盾。③上層建築的相應調整使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資產階級國家公民權普遍進一步擴大,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發展;國家的法製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和製約的內外因素進一步加強;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職能不斷擴大。④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主要是整個工人階級隊伍中“知識工人”的比例越來越大,白領工人成為工人隊伍的多數;資產階級內部發生分化,極少數壟斷資產階級和金融寡頭實力急劇膨脹;家族資本家減少,經理資本家增多。
2.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對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需要我們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運用辯證分析的科學方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透過這些新變化的現象中看到它背後的本質。
雖然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並對其生產關係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並未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私有製占統治地位的本質;工人階級雇傭勞動者的地位沒有變,他們仍然處於被剝削和被統治的地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是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使從21世紀以來,美國經濟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基礎上出現了持續的增長,但這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那麼,它的發展就符合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理論即資本主義終究要被更高級的社會製度所取代的曆史必然性。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一方麵進一步增強了它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麵又給它帶來了更多、更強烈的自我否定因素。我們應當辯證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不論經曆多麼長久和多麼曲折的過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一鐵的曆史必然性終會在全世界變成現實。
三、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1.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
(1)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成分基本上是單一的公有製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逐步確立了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使所有製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進而使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
(2)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呈現多樣化特點。第一,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的多樣化。一方麵,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網絡的普及,還有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們有了環保意識,參政議政意識,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重視個人價值、平等競爭、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等意識深入人心。另一方麵,在社會中呈現出價值取向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性選擇之間的混亂,以及比較普遍的價值和道德“失範”,少數人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不勞而獲等腐朽觀念,甚至私欲惡性膨脹,不擇手段地謀求自身利益和自己的生活享受。第二,精神文化需求多樣化。隨著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廣大人民群眾求知、求健、求樂、求美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和市場化。同時,社會還處於轉型期,物質財富未極大豐富且又出現貧富懸殊現象,計劃體製未被完全打破而市場體製又尚不完善,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淡化,特別是年輕人頻繁跳槽,生活、工作、社會的壓力增大,部分人有時會感到心理失衡、苦悶,個人命運難以把握,需要精神安慰和解脫。第三,業餘生活多樣化。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業餘生活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豐富多彩,或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互聯網,或參加文體活動,或外出旅遊購物,或交友聚會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