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入思考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全麵發展的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麵的新要求。新的實踐呼喚我們深化認識“為什麼要發展、什麼叫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創新發展觀念、完善發展戰略、拓寬發展途徑。麵對新形勢新任務,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於新的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
(2)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麵小康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麵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麵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製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製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麵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麵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這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也承受著來自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麵的巨大壓力;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隻有準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正因為如此,胡錦濤強調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同我們黨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是我們黨在深刻把握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各項事業發展麵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中形成的新認識。是我們黨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
因此,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同時又有“兩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黨在對當前發展所處地位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基礎上提出來的。
(3)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又有了一個新的起點。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按照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000美元。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發展結果:一種是搞得好,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種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現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能否爭取前一種而避免後一種前途,這取決於我們能否正確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係列兩難問題的挑戰,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
(4)科學發展觀也是我們黨在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發展實踐的推進,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都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科學發展觀是在正確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走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教訓作出的理性選擇,是符合當代世界發展潮流的重大決策。隻有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起來考慮,才能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隻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和清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的良性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實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必將有力地推動實踐的發展。隻要我們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把握發展機遇,解決各種矛盾,確保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全麵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精辟論斷,提綱挈領,切中實質,是對科學發展觀思想內涵所作的最全麵、最深刻而又最鮮明的新概括。
(1)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發展,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抓住發展,就抓住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發展基礎之上的。不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發展,就不可能解決我們麵臨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發展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我們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所追求的發展,不應是孤立、片麵的,不計代價、竭澤而漁、不能持續的發展,而是在科學發展道路上不斷前進的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是各方麵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緊緊抓住發展這一第一要義,就要時刻牢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必須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