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鄧小平黨建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2 / 3)

《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是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論述正確處理黨與革命政權之間的關係的代表作品。這是一篇實現黨對革命政權的政治領導的理論與原則的重要文獻,是對毛澤東建黨學說的一個重要補充,體現了鄧小平黨建理論特色,為以後執政黨條件下黨政關係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一文中,他指出:“一個國家的問題是多方麵的,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如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麵叫結合本國實際。我們曆來認為丟開任何一麵都不行。”如果普遍真理不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或者結合得不好,那麼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就會犯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特別是在《建設一個成熟的有戰鬥力的黨》一文中指出:“所謂全黨成熟,首先是在思想上,我們黨有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廣大幹部和黨員掌握了這個思想。在政治上,從遵義會議以後,黨內雖然有過錯誤的路線,但是毛澤東同誌總是用正確的路線去克服錯誤的路線。”“在組織上,形成了一個健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黨,樹立了一個正確的黨風。”鄧小平同誌還強調指出:“毛澤東同誌確立的一套建黨思想,在我們看來,對列寧的建黨原則有很大的發展。好的黨風要繼承下來,要由接班人傳下來。我們特別注意宣傳毛澤東思想,使它在群眾中紮根。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問題。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成熟領導集體直接繼承並由他接班而傳下來了。

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原則的基本成熟是自新中國建立到粉碎“四人幫”。這一時期,他對建黨學說、理論、原則關於執政黨建設的一係列重要基本原理、原則的提出,在毛澤東建黨學說的理論體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黨中央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和1956年鄧小平同誌《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的發表,全麵論述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如何進行自身建設的一係列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為全麵展開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奠定了基礎。

首先,執政黨的地位,決定了黨所麵臨的根本任務,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國家政權,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為鞏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這是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繼續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其次,鄧小平同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與執政黨的建設經驗結合起來,使實踐經驗升華,是對執政黨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深刻反映。鄧小平同誌既能準確地認識和把握住我國的國情和黨情,不斷積累執政黨建設的實踐經驗,又能以深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素養,與黨的建設實踐相結合,把對執政黨建設實踐經驗的積累變為對執政黨建設客觀規律的揭示。特別是在當代世界範圍內,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曆史還不太長,比較早的蘇聯和東歐共產黨遭到曲折、劇變和解體,過去在黨的自身建設中也發生過個人崇拜、個人專斷、踐踏黨內民主等種種現象,這些教訓是慘痛而深刻的。我們黨總結了國際的和國內的經驗教訓,吸取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各國的寶貴的曆史經驗與慘痛教訓,努力探索執政黨建設的客觀規律,以免在黨的建設上的失誤。

其三,鄧小平同誌以無畏的理論勇氣,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的氣魄和革命膽略,糾正了毛澤東同誌晚年的錯誤,特別是像“文化大革命”這樣長時間全麵性的極“左”的指導思想上所產生的一係列嚴重錯誤。從而形成了全麵成熟的鄧小平黨建學說的科學理論體係,把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鄧小平同誌著重論述和闡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關於執政黨麵臨的種種考驗,提出了經受執政、改革開放、反和平演變的重大考驗;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堅持民主集中製的原則和製度,反對和防止個人崇拜、個人專斷,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黨必須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更高更嚴的黨員標準,黨必須加強幹部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黨必須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加強黨風建設,加強傳統教育;黨必須加強團結和統一,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反對和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始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等等。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的基本原理、原則,並已經在多方麵提出,極大地豐富了毛澤東建黨學說的理論寶庫,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精神財富。

從粉碎“四人幫”到黨的十三大,是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全麵展開和進一步成熟完備發展時期。鄧小平同誌對如何加強黨的建設作了深刻的論述。完整地、深入地回答了新的曆史時期執政黨建設一係列的基本問題,規定了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原則和方向,並且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會日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新的曆史時期執政黨建設理論體係的主體和核心,為執政黨建設提供了銳利的理論武器。

在偉大的曆史轉折時期,鄧小平黨建學說在執政黨的建設理論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主要有五個方麵的原因。首先,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性經驗,也是新時期鄧小平黨建學說獲得較大的發展之根本原因。其次,鄧小平同誌能夠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既不迷信毛澤東個人,又能堅持對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正確評價。其三,對黨對人民對階級對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一方麵,他不顧批評對毛澤東同誌的個人崇拜冒的風險,引導全黨奮力衝破“左”的束縛;另一方麵,他又不計較飽受“左”的錯誤之苦的個人恩恩怨怨,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引導全黨正確地評價關於建國以來若幹重大曆史問題,特別是正確評價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功過,並坦誠地承擔在社會主義事業發生曲折時期自己所應負的曆史責任。其四,由於他長期以來對中國人民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享有極大的威望,贏得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信賴,而被推上新時期的主要領導崗位,成為黨的事業的主要決策人之一,成為我們黨中央第二代核心人物。其五,把革命的膽略與高超的領導藝術相結合。在偉大的曆史轉折時期,黨內外思想非常複雜,處理一係列複雜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不僅需要膽略,而且需要高超的藝術。太急了,容易脫離人民群眾,得不到黨內外的廣泛理解和支持;太慢了,易於坐失良機,落後於形勢發展和黨內外的普遍要求,延緩曆史發展的進程。

由於這五個方麵的原因,使鄧小平黨建學說得以完備和進一步深入發展。他不僅對毛澤東建黨學說的一係列基本原理和理論原則作了新的發揮,而且在許多方麵對毛澤東建黨學說作了重大發展。其重要標誌,就是創造了一整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與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引向繁榮昌盛的馬克思主義軌道。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三、鄧小平黨建學說的基本特征

鄧小平黨建學說、理論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黨建學說的基石,像一條紅線貫穿於鄧小平黨建學說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從而使鄧小平黨建學說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征。

1.鄧小平黨建理論是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堅持、恢複和發展。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確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的代表,鄧小平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恢複與發展了毛澤東建黨學說,糾正了毛澤東晚年在建黨問題上“左”的指導性錯誤。眾所周知,鄧小平複出後,麵臨著全黨撥亂反正的首要任務。他首先從端正黨的思想路線入手,領導了“真理標準大討論”,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其次,他果斷地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轉移,確立了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再次,為貫徹黨的思想、政治路線,鄧小平緊鑼密鼓地指導全黨認真抓黨的組織、領導班子、接班人的建設、培養與選拔;抓黨的領導製度、領導作風的改革完善等大量工作。這就是說,鄧小平從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上堅持、恢複了毛澤東建黨思想。但又不是簡單的恢複,而是重新確立,既堅持了正確的,又扭轉和克服了毛澤東晚年提出的錯誤建黨路線。更重要的是他回答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形成了鄧小平黨建理論體係,從而確立了它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