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一環。鄧小平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不徹底糾正‘左’的錯誤,堅決轉移工作重點,就不會有今天的好形勢。”還特別強調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後,一定要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說:“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鬆,除非打起世界戰爭。即使打世界戰爭,打完了還搞建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又一次的戰略轉移。因為我們奮鬥的根本目標就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產物。共產主義是一個什麼社會?共產主義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隻有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最高理想——按需分配。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由於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需要作極大的努力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發展生產,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這不但是我國長期的根本任務,而且在我國現階段具有重要的緊迫的意義。
鄧小平指出:“政治路線已經解決了,看一個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於領導,領導得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麼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條戰線的各級黨委的領導,也都要用類似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這就是今後主要的政治。離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這是經濟標準又是政治標準,這個政治上的導向必須堅持,這是鄧小平黨建學說的一條重要的政治原則。我們就是要一心一意地搞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件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能受幹擾。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幹下去。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國防相應的得到鞏固和加強,都要搞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成熟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為毛澤東建黨理論增加了新的內容,使毛澤東建黨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新的曆史時期,應該怎樣去加強黨的領導,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強核心,這是黨的建設麵臨的新課題。鄧小平指出:“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這是大量實踐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鄧小平直接堅持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建黨學說,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增加了新的內容。在鄧小平的建黨學說中,不僅提出了要堅持執政黨的領導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的理論原則,為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