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還必須有一整套識別、使用、愛護和團結幹部的政策。毛澤東指出,要善於使用幹部,在幹部政策問題上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反對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風。要善於愛護幹部,其辦法是:第一,指導他們。要讓幹部放手工作,敢於負責;同時又適時給以指示,使他們能在黨的路線和政策指導下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提高他們。就是要給以學習的機會,教育他們,使他們在理論上和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第三,檢查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第四,對於犯錯誤的幹部,一般的就采取說服的方法,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第五,照顧他們的困難。幹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困難者,必須在可能限度內用心給以照顧。要全麵團結幹部,要搞“五湖四海”,尤其要善於團結有不同意見的同誌一道工作。所有這些,都是貫徹“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的需要,也是黨的幹部工作的經驗總結。
3.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鬥爭。
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沒有一個團結和統一的黨,就不可能團結全國人民戰勝任何艱難險阻,把革命和建設事業引向勝利。一個是黨內的團結,一個是黨與人民的團結,全黨同誌必須珍愛這兩個無價之寶。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的矛盾和鬥爭問題。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在黨內鬥爭中曾經發生過“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左”傾錯誤,打擊和傷害了很多好同誌,削弱了黨的力量。因此,正確地認識和開展黨內鬥爭,是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的一個重要課題。
無產階級政黨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樣,也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毛澤東指出:“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鬥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因此他主張積極的思想鬥爭,反對無原則的自由主義,認為這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於戰鬥的武器。但問題是如何正確地開展黨內鬥爭,在黨內鬥爭中應采取什麼樣的方針。黨內的矛盾和鬥爭,就其實質而言,基本上是屬於思想認識上的分歧,一般不具有對抗的性質。基於對黨內矛盾性質的這種分析,毛澤東在延安整風中提出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對處理曆史問題,不應著重於一些個別同誌的責任方麵,而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誌的目的。對於人的處理問題應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誌,這是我們黨興旺發達的標誌之一。
正確地開展黨內鬥爭,還必須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毛澤東認為,黨內鬥爭中出現偏差主要是因為主觀主義的方法而造成的。他在《駁第三次“左”傾路線》一文中提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對待黨內鬥爭,反對主觀主義的鬥爭方法,正確區分對待敵人和對待同誌的不同方法。他說,主觀主義的鬥爭方法亦即機會主義的亂鬥法,把對待敵人的方法用來對待同誌,在黨內造成一種亂鬥的習慣,不分青紅皂白,大事小事,一律都是“最堅決無情的鬥爭”,到處都是“仇恨”與“鬥爭的積極性”,造成黨內離心離德、惶惶不可終日的局麵。這種反科學的亂鬥法,如果不肅清,黨要達到真正的團結與統一是不可能的。當然,對於那種有意地破壞黨的團結,與黨對抗,堅持不改正錯誤,甚至在黨內進行宗派活動、分裂活動和其他危害活動的分子,黨就必須對他們進行無情的鬥爭,嚴格的製裁,甚至在必要時將他們驅逐出黨。
五、黨的作風建設
黨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把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和自我批評三大作風,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
1.把黨風建設提到重要地位。
毛澤東總結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的實踐經驗,第一次提出了“黨風”這個概念,並深刻論述了黨風建設的重要性。他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隻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黨外有這種不良風氣的人,隻要他們是善良的,就會跟我們學,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就會影響全民族。”
黨風即黨的作風,是指黨在思想、政治、組織和工作等各方麵表現出來的一貫態度和行為,它反映了黨的精神風貌。黨風是由黨的世界觀和黨性決定的,是世界觀和黨性的外在表現。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黨性,就會有什麼樣的黨風。毛澤東創造性地把學風和黨風統一起來,揭示了學風、黨風和黨性、世界觀的內在聯係,指出學風問題是黨的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和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的工作態度問題。黨風不正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而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
黨風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係著,又服務於政治路線。黨的正確路線製定之後,要靠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來貫徹實施。如果黨風端正,那麼就能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相反,如果黨風不正,在黨員幹部中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現象,就必然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嚴重妨礙黨的路線的貫徹落實。
黨風問題,歸根到底,是能否保持黨的先進性、保持黨與群眾密切聯係的問題。黨能保持自己的優良作風,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就無往而不勝;黨風不正,腐敗不除,就會從根本上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喪失民心,導致黨的失敗。因此,必須把黨風建設提到重要地位,經常整頓黨的作風。
2.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
毛澤東把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並指出這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
(1)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隻有在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候,才能成為百戰百勝的武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思想原則。幾十年來,我們黨的發展和進步,就是從同一切違反這個真理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堅決鬥爭的過程中取得的。教條主義脫離具體的實際,經驗主義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普遍真理,這兩種錯誤思想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因此,要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要反對教條主義,又要反對經驗主義。在兩者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調查研究作為理論聯係實際的根本途徑,善於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並進行理論上的創造。
(2)密切聯係群眾,是黨克敵製勝的力量源泉。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黨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係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黨在任何時候都應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經常教育黨員要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要和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居於群眾之上,而是深入於群眾之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和依靠群眾,這就是我們黨受到人民群眾擁護、領導人民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奧秘所在。
(3)自我批評是黨以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的優良風格的集中體現。毛澤東風趣地說,批評和自我批評,就好比打掃房子和洗臉一樣,是應該經常進行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說它們在不停地運動中抵抗了微生物的侵蝕。“對於我們,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誌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黨內批評是鞏固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鬥力的武器。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一定要嚴格遵守以下原則:必須從團結的願望出發,與人為善,和風細雨;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允許本人申辯;講真理,不講麵子;把批評自我批評的嚴肅性、尖銳性同科學性結合起來,達到既要弄清思想、糾正錯誤,又要團結同誌、共同進步的目的。曆史的經驗證明,經常地認真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就能保持生機與活力,就能不斷獲得進步。
複習思考題:
1.為什麼要著重於從思想上建設黨?
2.處理黨內矛盾的正確方針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3.怎樣認識黨的民主集中製原則和黨的優良作風?
4.毛澤東關於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基本思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