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4月結束的延安整風運動,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完整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裏,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一起,抓住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局麵相對穩定的有利形勢,集中精力研究黨的建設的問題和從事黨的建設的實踐,提出一係列有關黨的建設的思想、理論。這時毛澤東建黨思想已完全展開並成熟完備,形成了全麵、係統、嚴謹的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科學理論體係。
(2)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形成的標誌。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的形成,有以下主要標誌:
第一,毛澤東有關黨的建設的理論形成了一個著作群。毛澤東撰寫了大量的論述黨的建設的著作,主要有《反對自由主義》、《〈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學習和時局》等;黨的其他領導人劉少奇、陳雲等也先後發表了一係列有關黨的建設的文章。主要有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論黨內鬥爭》、《清算黨內的孟什維克主義思想》、《論黨》;陳雲的《黨的支部》、《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關於幹部工作中的若幹問題》等。這些著述是黨的建設經驗的結晶,是集體智慧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
第二,形成了完整、係統的黨的建設的理論。在以上主要著作中,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對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作了理論上的概括和發揮,係統地闡明了黨的領導、黨的宗旨、指導思想、民主集中製、群眾路線、黨內鬥爭等主要理論和原則,全麵地論述了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的內容和要求。使黨的建設的經驗理論化、係統化了。這時,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毛澤東同誌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黨的作風是什麼,都有完整的一套。”這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形成的最主要標誌。
第三,毛澤東建黨思想被全黨認識和接受,成為指導黨的建設實踐的唯一思想。抗日戰爭時期,在實踐經驗中,證實了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建黨思想的正確,肯定了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了毛澤東建黨思想是指導黨的建設的正確思想,並自覺以這一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形成的實踐標準。
3.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的基本內容。
(1)明確規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把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是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建設的一大成果,也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中的主要內容。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還規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
(2)提出了毛澤東建黨思想並作了科學的理論概括。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的問題,從此形成了關於黨的建設的科學概念,並大力進行黨的建設。劉少奇進一步將毛澤東和黨關於自身建設的思想和實踐,概括為毛澤東關於建黨理論和政策,並列為毛澤東思想體係中的一個主要方麵。他還把毛澤東建黨理論概括為“首先著重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建設,同時也在組織上進行建設”的路線。
(3)提出了黨風建設的概念,開辟了黨的建設的新領域。黨的作風是黨的世界觀的體現,是黨的先進性質的反映,也是人民群眾觀察與判斷黨的言行的重要尺度。它是黨的建設中的重大課題,也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論述較少的領域。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不僅提出了黨風的科學概念,而且論述了黨風對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意義,指明了黨風建設的內容和途徑。這是毛澤東建黨思想內容的新發展。
(4)創造了黨的建設的新形式。延安整風運動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創造的,為克服黨內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作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新形式。這一形式的基本精神是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自覺運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在與錯誤思想的鬥爭中,毛澤東提出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黨內鬥爭的方針。
(5)論述了黨的領導地位,提出了一整套黨的領導方式和方法。毛澤東不僅論述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而且提出了黨在革命中領導一切的思想。這一時期,他還提出了黨的領導主要依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的觀點,黨的領導要靠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體現的觀點,黨的領導一元化等觀點。在領導方式和方法上,則提出了群眾路線,以及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工作方法,闡明和發展了關於黨的領導的原理。
以上五個方麵,是毛澤東建黨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新發展,也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體係的基本內容。它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於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理,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大國,成功地開辟了一條建設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正確道路。
三、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繼續發展
1.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的條件。
(1)毛澤東建黨思想是在大規模戰爭的條件下豐富發展的。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戰爭經曆了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等三個階段,革命戰爭的規模超過了曆史上的任何時期。其中的戰略決戰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戰爭規模的巨大,形勢發展的迅速,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建設要服務於這一中心任務,就要跟上千變萬化迅速發展的形勢,正確解決出現的各種新的問題,絕對不能離開革命戰爭這一中心任務。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各個方麵都以革命戰爭的勝利為中心內容,都帶有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的明顯特點。因而毛澤東建黨思想是伴隨革命戰爭而發展的。
(2)毛澤東建黨思想是在大規模開展土地改革的條件下發展的。從1946年起,黨在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到1947年黨的土地工作會議以後,土改在整個解放區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形成了土地革命的高潮。這是爭取革命戰爭勝利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這就要求黨的建設要結合土地改革運動進行。在這一時期中,黨和毛澤東結合土地改革進行了整黨整風,在土改中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這是其他曆史時期少見的。
(3)毛澤東建黨思想是在完善黨的路線、政策中展開和發展的。戰爭的發展、土改的進行帶來了革命戰爭的不斷勝利。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後,相繼奪取了敵人占領的許多大、中城市,這標誌著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曆史時期即將結束,並開始了城市領導鄉村的新的時期。這時,無論是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勝利,還是為新的任務進行準備和實現革命的轉變,都要求黨加強政治、思想、組織和作風方麵的建設,製定黨在城市、經濟等各方麵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同時增強全黨的組織紀律觀念,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毛澤東在革命即將勝利時指出:“全黨同誌須知,現在敵人已徹底孤立了,但是敵人的孤立並不等於我們的勝利。我們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錯誤,還是不能取得勝利。”毛澤東建黨思想就是在製定並完善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發展的。
以上這幾個不同於以往時期的條件,使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發展也帶上了這一時期的特點。這一時期,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發展,更多的是表現在實踐方麵,即具體運用和完善方麵。
2.毛澤東建黨思想繼續發展的過程。
毛澤東建黨思想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以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為界線,可分作兩個階段。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的勝利到1949年1月平津戰役的結束,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發展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麵,一是毛澤東建黨思想在革命戰爭和黨的建設中得到了實際運用和更加具體化;一是在爭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總結黨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黨思想和內容也得到充實和發展。這體現在毛澤東所寫的一係列有關黨的建設的著述之中,主要有《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實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訓令》、《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問題》、《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關於健全黨委製》等文章。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的結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在全國革命的勝利就要來臨之際,圍繞將要出現的革命轉變,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的主要內容,是黨的建設如何適應這一轉變,明確工作中心,保持優良作風,加強執政後黨的建設問題。在這一階段裏,毛澤東在《把軍隊變為工作隊》、《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報告》、《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文章中,闡述了上述思想。
3.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的主要內容。
(1)闡述了路線、政策對黨的領導的重要意義,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黨的領導的原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堅持和發展了依靠黨的路線、政策實行黨的領導的觀點,強調了政策和策略對黨的領導和革命成敗的極端重要意義。他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誌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為加強解放戰爭時期的黨的領導,毛澤東提出了領導者與同盟者關係的兩個重要原則。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鬥爭,(乙)對被領導者給予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
(2)提出了進行製度建設,加強組織保證的黨的建設的思想。為加強黨的統一領導,毛澤東要求建立長期報告製度、集體領導製度。解放戰爭以前的各個曆史時期,由於黨長期處於遊擊戰爭和分散的環境,黨中央曾給各地區黨的軍事領導機關以很大的處置權力,這是必要的。但是也產生了某種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不適應解放戰爭時期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的要求。為及時了解情況、指導工作,毛澤東提出建立各中央局分局、各野戰軍首長,每兩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綜合性報告的製度。與此相聯係,要健全黨委製實行集體領導的製度。
為加強黨的統一領導,黨中央要求全黨增強組織觀念、遵守黨的紀律,毛澤東親筆寫了“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題詞,黨中央也重印了列寧闡述組織紀律重要意義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黨中央在前言中指出,在我們即將奪取全國規模的勝利時,“集中的革命紀律,便具有頭等的決定意義。”毛澤東和黨中央的以上觀點和要求,從製度、紀律到工作方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係統,是爭取勝利和黨的建設的組織保證。
(3)創造了整黨整風的新做法、新經驗。1947年9月至1948年底,在解放戰爭激烈進行時期,毛澤東還結合土地改革,領導並開展了整黨運動。這次整黨的任務是“三查三整”,即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具有全麵整頓的新內容。整黨的方法是邀請黨外群眾參加黨的會議,使黨外群眾能直接批評黨員,對黨員實行監督、幫助。黨組織和黨員向群眾公開。這不僅是延安整風運動的經驗的運用和實踐,而且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有新的發展和創造。
(4)提出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一時期,毛澤東不僅強調全黨要保持和發揚延安整風時期形成的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而且對黨的優良作風的內容又有新的概括和拓展,向全黨提出“務必使同誌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使這一作風具有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為黨執政後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四、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的發展和曲折
1.建國後黨的建設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由無權地位成為執政黨,黨的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