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列寧關於工人階級執政黨建設的探索(2 / 3)

2.列寧提出的經濟建設是黨的首要任務的重要意義。

列寧提出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取得政權以後,其首要的根本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其意義十分重大。

(1)是鞏固新生政權,防止資本主義舊製度複辟的最根本的保證。因為隻有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及生命力。為了鞏固新生的共和國並使之取得勝利,列寧指出,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逐步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及時調整和修正不切合實際的政策和措施,從而推動蘇維埃俄國的建設事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和發展。

(2)是盡快實現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建立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需要。列寧多次指出奪取政權後的無產階級政黨要盡快實現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即把黨的主要精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趕上發達國家,使社會主義獲得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此列寧號召全黨掀起學習的熱潮,向經濟建設這門科學進軍,領導幹部要學會管理經濟,成為這方麵的內行,全體勞動者要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3)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實踐相結合的鮮明體現。列寧經過實踐,明確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多樣性的思想,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認為一切民族最終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因而向社會主義前進,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形成自己的建設道路,出現多種經濟模式,因而奪取政權後的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自國家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通過艱苦的探索,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列寧曾科學地預見: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複雜的國家裏,今後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的革命帶有更多的特色。

列寧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取得政權以後,其首要的根本任務是經濟建設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的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對於無產階級的政黨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黨要始終同群眾保持密切聯係

列寧根據執政黨地位和任務的變化,進一步闡明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他強調,執政黨隻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才能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和取得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

列寧指出,隻有20多萬黨員的布爾什維克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並保持國家政權,就在於它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同樣也要依靠群眾。他批評那些患有“左派”幼稚病的共產黨員說:“隻靠共產黨員的雙手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產黨員不過是滄海一粟,不過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先鋒隊隻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並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同時列寧還清醒地看到,由於黨在執政以後地位的變化,使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增大了。他說:“對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對於一個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來領導一個大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為了防止執政黨脫離群眾,列寧根據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執政的初步經驗,提出必須解決好以下一些問題:

1.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正確處理好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關係。

(1)正確認識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辯證關係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內容。列寧從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精辟地闡述道:“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在多數場合,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這都是起碼的常識。”這裏,明確指出了四者的關係,即:一是群眾與階級的關係:群眾是階級的基礎;二是階級與政黨的關係:政黨是曆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不同的階級都組織成自己的政黨,以政黨為核心進行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麵的鬥爭,因此,劃分為一定階級的群眾是階級的政黨依托的基礎,同時,政黨始終同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三是政黨與領袖的關係:領袖產生於政黨,又必須領導政黨。領袖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即是由群眾中被選出的最有威信、最有影響和最有經驗的人擔任的,同時,正因為無產階級領袖人物是群眾利益的集中代表,這就要求他們的活動必須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不能離開黨和人民群眾。所以,列寧指出,領袖和階級,領袖和群眾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2)正確處理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關係,必須防止幾種傾向:

①要防止破壞領袖、政黨和階級之間的普通、正常和簡單的關係的傾向。把這種普通、正常和簡單的關係複雜化、神秘化,易於把人們的思想弄糊塗,使之陷於困惑莫解的地位。②要防止胡亂使用“群眾”和“領袖”這類現代的“時髦”字眼的傾向。這種傾向割裂了領袖和群眾之間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易於導致無產階級政黨和群眾相互脫離的現象,將會使領袖淩駕於群眾之上而孤立地存在。③要防止否定領袖的權威的傾向。由於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政黨的領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背叛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脫離了最廣大的勞動階層,脫離了大多數的勞動者,脫離了工資最低的工人”,於是一些人不加分析地認為領袖不能代表群眾利益,提出要一概打倒的謬論。

綜上所述,要正確處理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密切聯係群眾,首先依靠群眾,向群眾學習,同時要領導群眾和教育群眾,發揮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作用,帶領群眾向前進。黨必須正確對待領袖,既要維護領袖人物的威信,又不能神化自己的領袖,搞個人崇拜;並且領袖是一個集團,要實行集體領導,而不能搞個人專斷。

2.防止一切脫離群眾的思想和行為的滋生。

(1)要防止因為勝利而驕傲自大。革命勝利後,黨執了政,掌了權,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產生驕傲自滿情緒。為此,列寧一再告誡說:“我們黨目前也許會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即變得驕傲自大起來。這是十分愚蠢、可恥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黨有了驕傲自大的可能,這往往就是失敗和衰落的前奏。……我希望我們決不要使我們的黨落到驕傲自大的地步。”他把“驕傲自大”看做是布爾什維克黨的一個敵人。為防止驕傲自大,就要勇於進行自我批評,這不但不會降低黨的威信,反而會更加提高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從而進一步密切黨同群眾的聯係。

(2)要防止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列寧指出,在勝利的時候,最危險的錯誤是脫離實際、主觀武斷、盲目決策,使黨的方針政策出現失誤。而黨的方針政策一旦失誤,就會從根本上損害群眾的利益,引起群眾的不滿。列寧闡明黨在製定方針政策時,一定要具體地分析本國的實際情況,正確地表達人民群眾的意願。這樣,才能給群眾帶來實際利益,鞏固黨同群眾的聯係。

(3)要同各種官僚主義現象作鬥爭。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一部分黨員沾染上官僚主義習氣,高高在上,隨意發號施令,甚至違法亂紀,破壞黨群關係。早在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根據列寧的提議,在通過的黨綱裏就寫上了同官僚主義作鬥爭的內容。後來列寧又指出:“我們所有經濟機構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義。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列寧身體力行地領導了反對官僚主義的鬥爭,采取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堅決揭露黨和國家機關內部的官僚主義,對於嚴重的官僚主義案件嚴肅處理;另一方麵,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監督的意識和能力,吸引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

四、注重黨員質量,純潔黨的隊伍

列寧一向重視黨員質量問題。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根據執政黨所處的地位和肩負的艱巨任務,進一步指出:“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世界上隻有我們這樣的執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的黨,才不追求黨員數量的增加,而注意黨員質量的提高和清洗‘混進黨裏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