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已經有所表述。列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論證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掌握領導權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把可能性變成現實的條件和途徑,規定了黨的一係列方針和政策,從而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領導權的基本思想發展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係和完整的策略路線。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2.人民武裝起義和工農民主專政是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列寧嚴厲地批判了孟什維克所鼓吹的議會道路。他指出,武裝起義是“人民對沙皇製度的完全勝利、爭得民主共和製和真正的政治自由的唯一道路”。“各國人民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隻有用強力才能解決。反動階級通常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發動內戰,‘把刺刀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既然刺刀已經真正擺在政治日程上的首要地位,既然起義已經成為必要的和刻不容緩的事情”,再去做議會活動的練習,就是出賣革命。所以列寧號召群眾必須拋棄立憲幻想,要積極行動起來,用暴力推翻沙皇製度。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列寧堅決駁斥了孟什維克在國家政權問題上的尾巴主義,指出:“隻有人民,即無產階級和農民,才是能夠取得‘對沙皇製度的徹底勝利’的力量。”因此革命勝利後,政權應該轉歸人民。隻有建立工農民主專政,才能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並保證革命不停頓地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建立革命的臨時政府即工農民主專政,“無論從無產階級的直接利益來看,還是從‘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來看”,都是必需的。它會極大地提高無產階級的革命毅力,極大地縮短無產階級革命進程。
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不停頓地將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孟什維克背叛了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原理,認為民主革命勝利後,應該將革命停頓下來,等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之後,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托洛茨基則從“左”的方麵來篡改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主張跳過民主革命直接搞社會主義革命。
列寧批駁了孟什維克的“萬裏長城論”和托洛茨基所謂的“不斷革命論”。指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個鏈條中的兩個環節。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統一過程。列寧說:“我們將立刻由民主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並且正是按照我們的力量,按照有覺悟有組織的無產階級的力量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我們主張不斷革命。我們決不半途而廢。”列寧認為,革命能否轉變,取決於黨能否將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權轉變為無產階級對城鄉半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即“無產階級應當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這就要把農民群眾聯合到自己方麵來,以便用強力粉碎專製製度的反抗,並麻痹資產階級的不穩定性。無產階級應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這就要把居民中的半無產者群眾聯合到自己方麵來,以便用強力摧毀資產階級的反抗,並麻痹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不穩定性”。
《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一書,第一次闡明了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特點、動力、道路和前途,為俄國無產階級製定了一條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策略的理論基礎,對於指導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革命鬥爭,具有重大意義。
四、關於黨的組織原則和紀律
1.民主集中製組織原則的形成過程及其重要性。
列寧認為黨是無產階級的有組織的部隊,就應該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組織起來。這個思想列寧在《怎麼辦?》一書有深刻的論述。他指出,集中製原則就是根據統一的章程來建立黨和進行黨的工作。集中製原則要求:全黨一切權力集中在黨中央,實行自上而下的領導,地方和黨中央保持一致。全黨服從統一紀律,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部分服從整體。在談到集中製的意義時,列寧指出:“為了保證黨內團結,為了保證黨的工作集中化,還需要有組織上的統一。”“如果沒有正式規定的黨章,沒有少數服從多數,沒有部分服從整體,那是不可想象的。”列寧在強調集中製的原則時,從未忽視發揚黨內民主,發揮黨員和地方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於在黨處於秘密狀態時實行的集中製原則,列寧認為這是黨的生活中一種暫時現象。這種現象在推翻沙皇製度以後就會立刻消失,那時黨就會成為公開的合法的黨,而黨的組織就會建築在民主選舉製原則上,建築在民主集中製原則上。1905年11月,列寧在《論黨的改組》一文中提到實行黨內選舉的必要性。在1906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正式把民主集中製的原則載入黨章。當時列寧強調說:“黨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是現在一致公認的原則。”
列寧首先提出了民主集中製這個概念,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根本的組織原則,其重要性是:
(1)隻有實行民主集中製,才能把黨建設成為工人階級的有組織的部隊。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所以能夠成為而且必然會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就是因為它根據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統一是用組織的物質統一來鞏固的,這個組織把千百萬勞動者團結成一支工人階級的大軍”。這表明,隻有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才能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徹底解放的戰鬥司令部,充分發揮它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先鋒隊的作用。
(2)隻有實行民主集中製,才能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保證黨的路線和決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和決定是指導全黨行動,關係黨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列寧主張要發揮黨員和地方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黨員行使黨章所賦予的權利;但同時又指出要保證黨的路線、決定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有計劃地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鬥爭,必須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3)隻有實行民主集中製,才能保證全黨的團結和統一。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建立起來的,因而應當說全黨有著成為統一的整體的政治和思想基礎。黨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生活的,各種思想必然會影響和侵蝕到黨內,因而黨又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黨內的鬥爭始終是存在的。為了使黨內的鬥爭得到正確的處理和妥善的解決,使黨的團結和統一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就必須實行民主集中製,正如列寧指出的,為了保證黨內團結,沒有集中製的原則是不可想象的。
2.黨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
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有嚴明的紀律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集中的、具有堅強戰鬥力的整體,才能領導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在奪取政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整個鬥爭中,都必須要有極嚴格的集中製和鐵的紀律。對於黨的紀律,列寧曾下了這樣的定義:“‘行動一致,討論和批評自由’——這就是我們明確的看法。隻有這樣的紀律才是先進階級的民主主義政黨所應有的紀律。”
列寧深刻地揭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特點。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是自覺的紀律,又是鐵的紀律,是自覺的紀律和鐵的紀律的統一。所謂自覺的紀律是指黨的紀律是靠黨員群眾自覺遵守的。這種自覺性建立在黨的紀律之上,集中地體現了黨的根本利益和意誌,因而廣大黨員能夠自覺地遵守和執行。所謂鐵的紀律,是指黨的紀律的強製性,即黨的紀律必須執行,沒有這種強製性的約束力,黨就不能在為人民利益的鬥爭中保持行動的一致。
列寧在強調指出黨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時,還特別指出,為了保持黨的完整和隊伍的統一,在黨內必須有一個全黨共同遵守的統一紀律。黨內不應該有什麼不必服從紀律的“上等人物”和必須服從紀律的“平凡人物”之分。列寧指出:隨著我們這個真正的政黨的形成,……不僅要求普通黨員,而且要求“上等人物”履行黨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