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性還在於它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統一,是用組織的物質統一來鞏固的。這個組織把千百萬勞動者團結成工人階級的大軍,黨組織愈堅強,黨內的動搖性和不堅定性愈少,則黨對於它周圍的受它的領導的工人群眾的影響,也就愈加廣泛、全麵、巨大和有效。離開了組織的保證,思想的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
列寧還指出:“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表明組織起來的有組織性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鬥爭中的唯一的、必須的武器。
黨隻有組織成為由統一的意誌、統一的行動、統一的紀律,團結成為統一的部隊時,才能起先進部隊的作用。沒有團結統一的組織,就不能順利領導工人階級在鬥爭中取得勝利。
(2)黨員必須參加一個組織。黨員要不要參加黨的組織問題,其實質是關係到按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原則還是按機會主義的組織原則建黨的問題。列寧在無產階級政黨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把必須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作為黨員的一項條件提出來。指出,隻有把黨員吸收到黨的組織中來,才能實現黨對黨員的監督和領導,否則,黨就永遠不會有統一的意誌和統一的行動。列寧批判馬爾托夫之流反對黨員參加一個組織就是取消黨和使黨喪失戰鬥力。同時,他在批駁馬爾托夫等人提出的廣泛散布黨員稱號的主張時,闡明了提高黨員的稱號和作用對黨的鞏固性、堅定性、純潔性的重大意義。他說:“我們的任務是要維護我們黨的堅定性、徹底性和純潔性。我們應當努力把黨員的稱號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因此,他強調,必須縮小黨員的概念,寧可使實際工作者不自稱黨員,也不讓一個空談家有權利和機會成為一個黨員,隻有無產階級先進分子並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才有資格稱為黨員。從而徹底批判了馬爾托夫等人降低黨員條件,造成一種把黨和階級混為一談的渙散組織的思想。
3.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
列寧認為,由於黨是用先進的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是由工人階級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分子所組成的,所以它能夠領導工人階級及其他一切組織,因此,必然是“無產者的階級聯合的最高形式”。從黨的任務來看,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在於領導無產階級的一切形式的鬥爭,領導無產階級的其他一切組織,使整個階級都盡量接近黨,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而鬥爭。
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的組織狀況時強調決不能把黨與一般工人組織混同起來。他說除去黨的組織外,還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靠近黨的工人組織”;一種是“不靠近黨,但是事實上服從黨的監督和領導的工人組織”;再有“是工人階級中沒有參加組織的分子,其中一部分——至少在階級鬥爭重大事件中——也是服從社會民主黨的領導的”。列寧在這裏已經說明了黨和一般工人組織之間的關係。在談到黨和工會關係時,列寧更明確指出:“黨應當並且一定力求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行業工會中去,使工會接受自己的影響”。孟什維克竭力降低黨的領導作用,實質上就是要削弱無產階級並解除其武裝。因為“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關於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的思想,是列寧對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重要貢獻之一。
二、關於黨的綱領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黨的綱領是外界據以判斷這個黨的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的觀點,全麵論證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製定綱領的問題。列寧認為,黨的綱領對於政黨的團結一致、始終一貫的活動有重大意義。
1.徹底的社會主義綱領必須具備的條件。
列寧認為黨綱應達到科學主義理論的水平,應該是徹底的社會主義綱領,而社會主義綱領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對於最終目的有明確的看法;對於達到這一目的道路有正確的了解;對於當前的實際形勢和最近的任務有確切的分析與判斷。列寧在製定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時同伯恩施坦修正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在1899年的幾篇論文中,一再指出製定黨綱的現實意義並闡述了工人政黨綱領的實質。他說:“這個綱領的實質就是組織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領導這一鬥爭,而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組織社會主義社會。”
2.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
列寧也非常強調黨綱中一定要反映俄國的特點。因為黨綱不僅是指明俄國工人運動的國際性和各國無產階級鬥爭的一致性,而且更要指明俄國無產階級鬥爭的具體任務。當時俄國雖已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但它同歐美不同,仍被沙皇封建專製製度統治著,農奴製殘餘仍然存在。列寧根據這個特點,強調了社會民主黨人最近任務和最終目的的辯證統一,即提到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低綱領是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專製製度,消滅農奴製殘餘,建立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列寧將黨的綱領分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是對馬克思主義綱領原則的重大發展,為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
3.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標誌。
列寧針對各種機會主義者都瘋狂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情況,特別堅持黨綱中要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專政。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黨內的機會主義首領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隻能在無產階級占民族人口多數時才能實現,這實際是說經濟比較落後的俄國,因為無產階級不占人口多數,而沒有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可能性。經過鬥爭,以列寧為首的“火星派”取得了勝利。大會通過的黨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當時全世界唯一表述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黨綱,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標誌,也是反對機會主義鬥爭的重大勝利。
三、關於黨的策略
在黨的策略方麵,列寧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和俄國經濟派反對政治鬥爭和暴力革命的一係列謬論,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應當采取的正確策略。特別是列寧在1905年所寫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一文中,係統地闡明了布爾什維克的策略原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策略思想,創造性地製定了一條嚴格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路線。
1.無產階級領導權是民主革命徹底勝利的決定性條件。
列寧批駁了孟什維克所鼓吹的“隻有資產階級才能充當這個革命的領導者”的謬論,指出無產階級必須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者。列寧認為,1905年革命是發生在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於時代的變化,資產階級已不能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俄國的資產階級是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它同沙皇專製製度雖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而它害怕革命,力圖使革命半途而廢。資產階級已經不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了,而身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重壓迫的俄國的無產階級卻完全可能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者。這是因為:第一,無產階級按其地位來說,是最先進的徹底革命的階級;第二,無產階級已經有了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獨立政黨。革命領導權問題是關係到革命成敗的大問題。列寧說:“革命的結局將取決於工人階級是成為在攻擊專製製度方麵強大有力但在政治上軟弱無力的資產階級助手,還是成為人民革命的領導者。”列寧還指出:無產階級要實現對民主革命的領導,就必須建立工農聯盟和孤立資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無產階級要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首先必須正確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土地革命是建立和加強工農聯盟的重要基礎。其次,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還必須把極力與無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驅出領導舞台,使之孤立。列寧在批駁孟什維克關於發動農民會迫使資產階級退出革命從而縮小規模的謬論時指出,誰若真正了解革命農民的作用,也就不應該說革命的規模會因資產階級退出而縮小。因為在俄國的具體曆史條件下,“隻有當資產階級退出,而農民群眾以積極革命者的姿態同無產階級一起行動的時候,俄國革命才會開始具有真正的規模;隻有那時,才會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可能有的那種真正最廣大的革命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