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產生的曆史條件(3 / 3)

第四,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無產階級曆史使命的根本保證。《宣言》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策略原則。強調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以科學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指出共產黨的策略原則是,在反對現存製度的鬥爭中,必須把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統一起來,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為在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

《宣言》的最後,馬克思、恩格斯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向全世界宣告:“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和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標誌著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政黨的誕生,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開端,揭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從1847—1852年存在的5年中,盟員達到400多人,在德、法、英等7個國家建立了支部,它對廣泛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團結各國革命工人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產生的實踐條件

1.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解散,第一國際成立。

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曲折中發展前進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是這個結合的第一個成果。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發表以後,1848年歐洲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積極投入革命,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革命被鎮壓以後,由於同盟內部維利希——沙佩爾集團的分裂活動和反動當局的瘋狂迫害,同盟的活動已無法繼續下去了。根據馬克思的提議,1852年11月同盟宣告解散。

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隨著資本主義新的發展,歐洲工人運動和民族民主運動得以複興。為了用工人階級的真正的戰鬥組織來代替那些“社會主義”的或“半社會主義”的宗派,以科學社會主義武裝無產階級,加強各國工人團體的團結,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聖馬丁教堂舉行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大會,後人稱之為第一國際,這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又一成果。第一國際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個國際性的工人組織。它領導和支持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發揮了工人運動領導核心作用。馬克思是第一國際的實際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他作為德國工人代表被選入“國際”總委員會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親自起草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臨時章程》,從而為“國際”製定了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組織原則。馬克思認為製定國際的綱領和章程必須貫徹《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則,但同時又要考慮當時工人運動仍深受蒲魯東主義、拉薩爾主義、工聯主義等流派影響這一事實,把革命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極其出色地完成了起草綱領和章程的任務。第一國際在馬克思和恩格斯(1870年後參加總委員會)領導下,傳播了科學社會主義,支援了巴黎公社革命,支持了民族解放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意培養和教育工人運動的骨幹,從而造就了一批像埃卡留斯、威·李卜克內西、列維納這樣的工人運動骨幹,為在各國建立獨立的革命政黨奠定了基礎。

巴黎公社失敗以後,由於歐洲各國反動政府的迫害和巴枯寧分子的破壞,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在倫敦活動十分困難。海牙大會決定把總委員會遷到美國的紐約。總委員會遷到紐約之後,同歐洲工人運動的聯係更加困難,實際上停止了活動。而且原有的國際組織形式已不適應新的鬥爭需要,維持這個形式,在當時的情況下變成建立各國工人政黨的一種桎梏。根據馬克思的建議,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最後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解散國際決議。第一國際雖然解散了,但它卻為各國獨立工人政黨的建立積累了豐富經驗,奠定了思想、政治、組織方麵的基礎。

2.各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第二國際的成立。

科學社會主義在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19世紀最後30年即從巴黎公社失敗到19世紀末,世界資本主義進入相對和平發展時期。這期間發生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激化,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這個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從第一國際的經驗中,看到“國際”中的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派別對工人運動的嚴重影響,尤其是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影響,認為這些“舊政黨的空洞的豪言壯語”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傳播的“很大的障礙”。因此,恩格斯說:各地的經驗都證明,要使工人擺脫舊政黨的這種支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每一個國家裏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這一時期,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顯著特點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起來,在歐美各國相繼成立了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政黨和組織。1869年8月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的成立,標誌著在一個國家內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開始。1876年,第一國際美國支部和美國其他社會主義組織成立了美國勞動人民黨(第二年改名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以後在法國、英國、丹麥、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波蘭、挪威、奧地利、瑞典和瑞士等國紛紛建立了自己的黨。俄國的普列漢諾夫也於1883年9月在日內瓦成立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勞動解放社”。

隨著歐美各國獨立工人政黨和組織的成立,各國工人迫切要求加強國際團結,共同反對資本奴役。根據這一形勢的發展要求,在恩格斯的倡議下,1889年7月11日在巴黎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這標誌著第二個世界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組織的成立。它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又一豐碩成果。

第二國際是第一國際的繼續和發展,但在組織上和活動方式上又有其不同特點。第一國際有自己的綱領和組織章程。有中央機構(總委員會)和各國的分支機構,它可以說是國際工人階級的一種相當嚴格的集中製的總的政黨。但第一國際解散後的10年內,歐美各國普遍建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正如恩格斯所說:“運動的規模已經很大很廣了,再也不能用這種對它來說已經狹窄的框框束縛它了。”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策略,再也不能和不應當由一個統一的國際中心下令指定,而應由本國無產階級政黨根據本國具體情況來製定。因而第二國際相當長時期內沒有任何常設機構,它的主要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是定期舉行代表大會。大會經過各國黨平等自由討論以多數通過的決議,對各國黨隻有道義上的約束力,而沒有組織上的強製力,在共同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各國黨尊重彼此的獨立自主的原則。

3.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基本點。

在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尖銳而深刻地批判了反對革命主張改良的蒲魯東主義、工聯主義;反對一切權威的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幻想通過普魯士國家幫助、實施普選權而達到社會主義和建立“自由國家”的拉薩爾主義;企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全麵變革”的杜林主義;放棄黨的最終目標的法國“可能主義”和迷信資產階級議會民主、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福爾馬爾議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和幫助各國建黨的過程中,根據各國無產階級鬥爭的曆史經驗和新的實踐,發表了一係列著作,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係統闡述和重要補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係統的科學體係。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也在建黨的實踐中逐步形成、豐富和完善。這個學說的要點如下:

(1)無產階級解放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

(2)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

(3)共產黨必須以科學的世界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4)共產黨必須製定正確的綱領和策略。

(5)共產黨的組織生活應當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

(6)共產黨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