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鬥爭的目標已不限於民主主義,也不僅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而且是直接代表無產階級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主張,鬥爭的主要鋒芒直指整個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製度。
第二,無產階級已經拋棄了破壞機器等原始的鬥爭手段,采取了群眾性的罷工、遊行示威,直至武裝起義的最高鬥爭形式。工人采取武裝起義的形式,說明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和對抗性。
第三,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團結精神有了明顯的提高。西歐三大工人運動的事實說明,無產階級已擺脫了資產階級追隨者的附庸地位,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在歐洲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曆史中上升到了重要地位。但是,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又表明,無產階級要達到爭得解放的目的,必須有革命和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必須建立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政黨。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不能給無產階級指明方向。三大工人運動為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為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產生做了準備。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這件事,不斷地由於工人的自相競爭而受到破壞。但是,這種組織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產生,並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大,更堅固,更有力。”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產生是曆史的必然。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產生的思想基礎
1.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功績,就是引導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創立的革命理論,闡明了這種結合的必要性,指出了社會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組織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19世紀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要想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必須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否則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偉大曆史任務。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在階級鬥爭和科學研究的實踐中,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鬥爭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的優秀成果,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人類曆史上一種新的學說的產生,必須借助於以往的文化遺產和思想材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19世紀40年代,由於社會生產力和階級鬥爭的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已達到了新的水平。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提高了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麵,德國的古典哲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是當時理論中的優秀成果。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其進行了批判地改造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1844年8月,馬克思和恩格斯結成終生不渝的革命戰友,開始了共同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工作。他們於1844—1846年合寫了《神聖家族》和《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時馬克思還寫出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恩格斯寫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作。他們通過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拋棄了費爾巴哈哲學思想中的形而上學觀點和曆史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並把它運用到社會曆史領域,係統地闡述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原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以及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原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塊理論基石,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科學地研究資本主義提供了真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的可能性。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對現代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地吸收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的曆史地位和無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剩餘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二塊理論基石。
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思想,吸取了他們關於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為基礎,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他們認為,理想社會決不是個別天才人物幻想的產物,而是現實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發展的結果。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代替乃是客觀的必然規律,無產階級是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社會力量。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2.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是與無產階級第一個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誕生緊密聯係在一起的。19世紀30—40年代西歐工人運動的發展需要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而科學社會主義產生以後,為了不致成為空想,也需要工人運動。因此,必須把科學社會主義同當時已存在的工人組織結合起來。所以整個建黨過程也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顯著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產生。
馬克思、恩格斯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和闡明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的政黨學說經過兩個過程:
第一,批判各種錯誤思想的同時闡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建黨的準備步驟,1846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其任務是加強同工人政治組織之間的聯係,並在通訊委員會內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闡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便把它們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他們批判了魏特林的空想社會主義、蒲魯東的“階級調和論”和無政府主義,批判了克利蓋、格律恩所宣揚的小資產階級的“真正社會主義”錯誤思想。同時,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這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並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通過馬克思、恩格斯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鬥爭以及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一些工人組織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正義者同盟在倫敦的核心領導也拋棄了錯誤思潮,接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多次發表聲明反對魏特林主義和“真正社會主義”。1847年春,約瑟夫·莫爾帶著正義者同盟領導人的正式委托書,先後到布魯塞爾和巴黎,邀請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改組同盟,並聲明確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正確,表示確信必須使同盟擺脫陳舊的密謀性的傳統和形式。恩格斯後來回憶說:如果我們願意加入同盟,我們將有可能在同盟的代表大會上以宣言形式闡述我們的批判的共產主義,然後可以作為同盟的宣言發表;同時我們也將有可能幫助同盟用新的符合時代和目的的組織代替它的過時的組織。鑒於上述理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1847年6月,在倫敦舉行了正義者同盟的改組大會,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會前的建議,決定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大會通過的由馬克思、恩格斯兩個主要起草人擬定的新章程。在1847年11月至12月召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上,通過長時間的辯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被完全接受,“一致通過了新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會委托起草宣言。1848年2月,這個宣言在倫敦付印,這就是著名的《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是共產主義政黨第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貫穿於《宣言》的基本思想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它第一次係統而完整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係,奠定了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綱領、路線和策略基礎。《宣言》向全世界公開宣布: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其最終目的是徹底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
《宣言》科學地、係統地、透徹鮮明地論證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社會生產力性質的科學原理考察人類社會的曆史,特別是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經過,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宣言》指出,資本主義製度本身無法克服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要克服這個矛盾,隻有用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製去代替資本主義私有製。所以“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第二,無產階級肩負著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曆史使命。《宣言》對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階級的曆史地位和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者,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偉大曆史使命。《宣言》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第三,必須用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統治。《宣言》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兩個階級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必然要發展成為奪取政權的政治鬥爭,鬥爭的結局必然是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宣言》指出:“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治統治即無產階級專政。這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根本保證,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