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薯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馬鈴薯和甘薯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薯業發展在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提出農業產業化,農業要建立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整體經營機製,這將推動以馬鈴薯、甘薯等為原料的係列主食製品工業化生產的大發展。
一、薯類加工重要意義
薯類是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僅次於稻穀、小麥、玉米,居第四位。我國是世界馬鈴薯大國,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又是甘薯大國,種植麵積和年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相應的加工技術和先進設備,並受運輸條件所限,大部分隻能作鮮薯食用,占總產量的70%~80%,而用於加工的僅占20%~30%,這與發達國家剛好相反,它們的總產量的70%~80%用來加工成各式薯類製品,且多以主食形式出現。
薯類的歸屬一直令食品學家們頭痛:若說它們是糧食,其中又含有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而且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若說它們是蔬菜,它們又含有大量的澱粉,而且可以用來充饑做主食。爭論的結論與共識,薯類實在是不應當被忽視的一類重要食品。
在營養學家的倡導之下,薯類終於有了今天的揚眉吐氣:日本營養學家調查了各種蔬菜的抗癌效果之後,將甘薯列在防癌蔬菜的首位。無論是熟甘薯或是生甘薯均有良好效果。馬鈴薯也受到西方營養學家的大力推崇,說它是最好的主食。為什麼薯類如此受到專家們的欣賞呢?原來,薯類具有自己獨特的營養特點。它們一般含有20%以上的澱粉,70%左右的水分,蛋白質含量約2%,粗看起來,這個成分並不太引人注目。可是,如果把薯類中的水分除去,讓它達到大米的幹燥程度,營養物質得到濃縮,再來看它們的營養成分含量,就比一般主食優秀多了。薯類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鐵、錳等礦物質,是一種優秀的堿性食品;維生素B族的含量較高,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薯類的蛋白質含量雖然不高,但蛋白質的質量很高,各種氨基酸比例合理,在人體內生物利用率比穀類食物要高。如果在吃薯類的同時補充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就可以滿足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薯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預防便秘,還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薯類含較多的多糖類物質,可保持人體動脈血管的彈性,保持關節腔的潤滑。薯類對防止心血管脂肪沉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也有一定效果。
二、薯類加工現狀與前景
薯類食品包括馬鈴薯、甘薯等加工食品。薯類經過工業加工成薯條、薯片可增值20~30倍,增值較大。行業人士分析認為:
(1)我國薯類生產落後雖然我國甘薯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甘薯的加工業卻發展緩慢。我國馬鈴薯生產主要依賴遼闊的土地優勢,薯類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8%,居世界第1位。但其整體生產水平卻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