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三天”說,是以三清為天宮的中心;“九天”說是以鬱單無量天等九天為天宮中心。這兩種天宮說,各衍生了多種說法,而除這兩條主流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天理論存在:
(1)“三天”係統之天宮說
“三天”之名,雖然在東漢張道陵便已出現,但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最詳盡的“三天”說,是《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度人經》原隻有一卷,其後擴增為六十餘卷。其一卷本,包括本文、靈書上、中、下篇及太極真人後序。元人陳觀吾,以為此經在西漢時已出現,是由天真皇人、太上老君所傳,其後曆經東漢魏晉之於吉、張天師、葛仙翁、抱樸子諸人,陸續增補而成一卷。至於六十餘卷本,據陳觀吾之說,乃是至北魏寇謙之時始形成的。
《度人經》將天宮分為“大羅(三清)”與“三界”。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分處東西南北四方,每方各八天,共三十二天。三界三十二天,有三十二天帝,及三界大魔王。天帝統群仙;三界大魔王主試修真煉道、監舉學仙之人。此外,有掌理世人生死禍福之五鬥(東鬥主算;西鬥記名;北鬥落死;南鬥上生;中鬥大魁,總監眾靈);掌人魂、魄、精神、氣、血之五帝(青帝護魂、白帝侍魄、赤帝養氣、黑帝通血、黃帝中主萬神無越),及掃除妖鬼不祥,總領鬼兵之五帝大魔王(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此為三界諸天之情形。
五鬥、五帝、五帝大魔分掌人生死禍福、魂魄氣血及掃除妖鬼的說法,在撰於東漢的正一經係的《太上說中鬥大魁保命妙經》已談到。又,道教的大魔王,地位甚為尊高,齊·嚴東雲:“青天魔王與元始同生,統禦九天。”《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一〇雲:“六天大魔王者,是天地之大魔王。其宿世有大功德,故得為此魔王,與帝君比德,共執事於天地人。上層太上玉京,為天帝之下官,且其餘無所不製。”據《太霄琅書》之說,魔王僅次於天帝。直屬玉京,地位在群仙之上。若據嚴東之說,則與元始齊輩了。大抵三界天,天帝統仙治政,魔王主監舉學道之人及清除邪逆之妖鬼。
在三界三十二天之上的,即為“大羅天”。《度人經》中曾提“玉清”、“上清”等名詞。但對於“大羅天”是指三清而言,或在“三清”之上另有“大羅天”存在,則無明言。然依其文義,三界之上即全部稱為大羅天。故經文雲:“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關於大羅天,《元始經》雲:
大羅之境,無複真宰,惟大梵之氣,包羅諸天。太空之上,有自然之霞,其色蒼黃,號曰黃天。黃天之上,其色青蒼,號曰蒼天。蒼天之上,其色玄空成青,號曰青天。
齊人嚴東雲:
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羅其上,大羅之上,並皆空虛。有自然五霞,其色蒼黃,號曰黃天。黃天之上,其色青蒼,號曰蒼天。蒼天之上,其處玄空,積空成青,號曰青天。凡有三十五天,各有分野,並總係元始之炁。
《太上開天龍蹺經》說玄元三炁化生三清三境,三炁分別為黃、蒼、青。這些說法,都認為三清即是大羅。
(2)“九天”係統之天宮說
“三天”係的主要特色,在以“太羅”(三清)、“三介”兩層來說天宮。“九天”係的特色,則在以“九天”或“九玄三十六天”為天宮的中心。其後由於“三天”、“九天”兩係天宮說相互影響相互容受的結果,在六朝“九天”係的經說中,也常含有“三天”色彩。綜結來說,六朝道經在處理“三清”與“九天”的交錯關係上,較常見的以下的方式:把三清拆散並入九天之中;天宮仍以九天為主,三清名存實亡。如《龍蹺經》、《青童內文》等是。或者認為三清在九天之上。天宮諸天的次序為:三清——九天——三界。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神章經》等是。前者我們把它跟隻言九天而不言三清者,同歸入“九天”係統之經書中。後者我們把它列入“三天”、“九天”相互容受之天宮說中。
在“九天”係統之經書中,出現年代較早,且較具代表性的有:《上清開天龍蹺經》及楊許上清經之《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高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太上玉佩金鐺太極金書上經》諸經。這些經典,有的僅言九天,不涉三清;有的雖涉及三清,但以九天為主,以為三清即在九天中。大抵來說,楊許上清經三十一卷,大都偏向於“九天”說。
《胎精中記經》列了九天之名及各天天王名諱;《玉佩金鐺經》僅列九天之名,無天王名諱,此兩經皆僅言九在,不涉三清。《瓊文帝章經》以為九天各別置三天,共為三十六天,列有三十六天名及三十六天帝名諱,但亦不言三清。此外,年代較前者為早,而敘述最詳者,則為《龍蹺經》與《青童內文》。此二者皆提到了三清。
《龍蹺經》,在《抱樸子·遐覽篇》及[晉]華僑撰《紫陽真人內傳》中,都曾提及此書。唐薛幽棲、李少微曾引之以注《度人經》。足見此經魏晉之世當以存在。而《青童內文》、《瓊文帝章》等則同屬楊許所傳之經,皆應是六朝時出現的。
《龍蹺經》把天宮區分為三級:三清九天,及九天所衍生的三十六天;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此經以為九天各衍生三天,加上原來的九天,共成三十六天。在三十六天中,前十二天(即鬱單無時天、上上禪善天、梵監須延天及此三天所衍生的九天),稱為玉清十二聖天。次十二天,稱為上清十二天(即兜術天、不驕樂天、化應聲天,以及其所衍生者)。最後十二天,稱為太清十二仙天(即梵輔天、清明天、無想天及其所衍生者)。以為三清即在九天中,並非九天外另有三清。九天的前三天及其衍生者為玉清,次三天及其所衍生者為上清,末三天及其所衍生者為太清。玉清十二聖天,由天寶大洞聖君所治。上清十二天,由洞玄靈寶真君所治。太清十二天,由神寶洞神仙君所治。地位次於天寶君、靈寶、神寶等三君者,為九天丈人、九天真王、元始天王、高上元皇等九天之統治者。又,在九玄三十六天之下,為四梵天(北真、東華、西靈、南極四天)。四梵之下為三界三十二天。
《龍蹺經》將天宮分為九玄三十六天、四梵天及三界三十二天三個階次。而在說三界三十二天方麵,則大抵與《度人經》相同,皆將三十二天分屬四方。但《龍蹺經》更以二十八宿來配三十二天。以為東方八天配二十八宿中之“角、亢、氐、房、心、尾、箕”,主天三魂。南方八天配“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主生天氣。西方八天配“奎、婁、胃、昴、畢、觜、參”宿,主天七魄。北方八天配“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主生天玄津。
《青童內文》在九玄三十六天天名方麵,大抵同於《龍蹺經》,但《青童內文》以為天上有九玄三十六天,地上有六方三十六國,地下有九地三十六土皇。又《龍蹺經》談及四梵及三界,《青童內文》則無。
《青童內文》列了三十六天帝混羅等名諱,《龍蹺經》則僅列九天各天統治者九天丈人、九天真王等名諱。在九天部分,兩者所言之統治者不同。而《瓊文帝章經》在敘述九天時,既以九天丈人等為九天之統治者,複列出了混羅等九天王之名。顯係綜取《龍蹺經》與《青童內文》二者而來。
上述係“九天”經係說天之情形。諸經對於“九天”之名,雖有詳略之別,然差異不大。但《玉佩金鐺經》將“梵寶天”置於“梵摩迦夷天”之後,則與一般道經相反。通常道經皆將梵寶天置於第七,梵摩迦夷天第八,梵寶天在前。由“九天”係的經書可見,九天係的說天,是以九天為天宮之中心。
(3)糅合“三天”與“九天”所成之天宮說
“三天”說與“九天”說的差異,在於“三天”說以三清(大羅)、三界為主;以三清為天宮之代表。“九天”說則重視“九天”,以九天為天宮之代表。“三天”、“九天”由於在漢世已盛行,長期以來相互容受,於是,有的經典形成了以“三天”、“九天”、“三界天”(包括種民)為天宮次序之天宮說,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將天宮分為三清、九天、三界等三級。
六朝以後,將“三天”說與“九天”說相結合者,愈來愈多,且大都把三天擺在九天之上。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二將天宮分為大羅、三清、九玄三十六天、種民四天、三界二十八天等數個階次。有的將九天並入三清中,如《太上三天正法經》,以三清為主而糅合九天於三清中。分別把九天九真配入三清。以為九天之上三真為清微天,中三真為禹餘天,下三真為大赤天。除三清之九天九真外,三清每天各有八方,計有二十四玉帝。有的則雜采“三天”、“九天”而未加以融會,因而形成了前後說法不一,“三天”、“九天”並重的矛盾現象,如《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共十卷,卷一與《瓊文帝章經》完全相同。可以推知此書是後人據一卷本《瓊文帝章經》擴增為十卷。在此書中,卷一所述的為九玄三十六天,並以此為天宮中心。但在其餘諸卷中,所說的天宮,則與卷一不同。尤其在卷十裏,采取了“三天”係統的說法,以大羅及種民四天、三界二十八天來闡釋天宮。與卷一以“九天”為主者全異。這種卷一取“九天”說,卷一〇取“三天”說的矛盾現象,顯然是將兩說並列而未加調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