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關心潮流”的服裝設計師(1 / 1)

“不關心潮流”的服裝設計師

識人

作者:陰驍驍

說起馬可,你未必一定知道她的來曆,但提及今年大熱的“麗媛style”,你一定不會陌生。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出訪,“第一夫人”沉穩大氣、端莊得體的服飾搭配,一時間引起各界極大關注。其實,“第一夫人”的著裝和皮包均是來自一個國內品牌,設計者就是女設計師馬可。

作為蘇州大學首屆時裝表演專業的學生,學生時代的馬可對於服裝設計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候,美女如雲的時裝表演專業的學生常常會有許多演出活動,經常課上到一半,就有人請假離開。然而,馬可卻仿佛和外界的喧嘩絕緣一般,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練起了基本功。為了打好設計功底,她常常在服裝設計展廳認真地研究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並且一一拍照後做成圖冊,再拿到宿舍去仔細研究。

有一次,老師布置了製作飾品的設計作業,班上的女孩子基本都選擇了用珠子來製作,唯獨馬可選擇了用木片、竹片和麻繩來完成作品。結果,她製作的飾品色係搭配到位,讓人耳目一新,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潛質。其實,隻要與服裝設計有關的,馬可都會非常上心。比如一場服裝秀上,除了服裝設計本身外,她還會仔細觀察舞台布置、燈光設計、妝容等。以至於到了後來,馬可幾乎成了老師眼裏“問題”最多的學生,因為她總有那麼多的“為什麼”要和老師探討研究。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大學時期“沉下心”來的鑽研和學習,為馬可的設計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後,馬可成了一名“不關心潮流”的設計師。她不顧潮流,也不關注流行趨勢,隻堅持獨特的設計概念,做自己的創意設計,卻形成了特立獨行的服裝設計精神,很快就在服裝設計界嶄露頭角。1994年,她的作品《秦俑》獲得了第二屆“兄弟杯”中國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作品大賽金獎,這是當時中國舉辦的檔次最高的服裝設計大賽。當年23歲的馬可至今仍是獲得該獎金獎選手中最年輕的一位。

1995年,24歲的她又獲得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並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第二年,馬可在廣州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例外”,並擔任藝術總監。2007年,35歲的馬可作為中國第一位在巴黎春夏高級時裝周上開發布會的設計師,再次發布了她的個人品牌“無用”。2012年,“例外”首次登上倫敦時裝周,在世界時尚高端峰會上展現有中國文化意涵的服裝風格。

很多人羨慕馬可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卻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後的付出。當年,為了準備參賽作品,她整個冬天都躲在湖南一個偏遠的鄉村裏做《秦俑》成品。那套係列用到的麵料,包括皮、麻和木頭,全是手工完成的。一年之後,她的手上仍然可以看到全是大繭子,而且因為要醃皮和染色,手完全變了顏色並且都是裂口。當時,村裏人雖然不知道這個姑娘整天在搗鼓什麼,卻直言“從沒有見過這麼能吃苦的女孩子”。的確,馬可在設計上極為專注甚至有些苛刻。有一次,一位朋友去看她,她和朋友打完招呼後轉身就和打版師討論起了服裝設計的細節,結果竟從上午一直討論到了下午1點才結束。當她看到完美的設計版型展現在眼前時,才想起了身邊一直餓著肚子等待自己的朋友。

即便有了名氣,馬可本人卻一直相當低調。她一心埋頭做自己的品牌,幾乎很少在媒體上露麵,甚至“例外”品牌舉辦慶典,她也是經常缺席。在服裝設計師們紛紛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是設計師的今天,馬可經常穿著一件帶帽子的休閑衫和一條寬鬆的休閑褲,簡簡單單得像個學生。

隨著馬可的事業突飛猛進,她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法國等地拿獎拿到手軟,還曾獲得2009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等榮譽。知名導演賈樟柯曾為她拍攝紀錄片《無用》,後來該片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紀錄片最佳影片獎。

有人稱“一夜成名”的馬可是“中國範兒”的締造者,這個不善言辭、敏感羞澀且帶著幾分執拗倔強的女子,卻稱自己“會一如既往地生活,所有聲名財富不過是鏡花水月”。不事張揚的她如今低調依舊,就像她自己曾說過的:“沉下去,才能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