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庶族地位的上升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一文認為,南朝寒人的興起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做士族所不屑的濁官;做上層統治者的“門生”或“左右”;改變戶籍,假冒士族。唐先生是針對整個南朝而言,具體到劉宋,除唐先生提到的幾點外,還有以軍功、恩幸、文才等作為進身之階的。
劉裕出身低微,“無周世累仁之基,欲力征以君四海,實須外積武功,以收天下人望”。所以劉裕在平定孫恩、桓玄之亂後,又攻滅南燕,平定盧循,消滅劉毅,派朱齡石收複成都,平定譙縱之亂,而後攻滅後秦,最終代晉自立。在這一係列的軍事行動中,不少將領得以立功受賞。如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等人,“並起自豎夫,出於皂隸芻牧之下,徒以心一乎主,故能奮其鱗翼。至於推鋒轉戰,百死而不顧一生,蓋由其心一也,遂饗奉侯之報”。劉宋建國之後,則因征伐及平定內部叛亂,使一大批出身低微的武夫將領得以封爵受賞。文帝時的張興世“隨王玄謨伐蠻,每戰,輒有禽獲”,入討元凶,平南郡王之亂,平殷琰之亂,終封“唐縣侯,食邑千戶”。沈慶之“躬耕壟畝,勤苦自立。年三十,未知名”。先後平定竟陵蠻、隨到彥之北伐,以“忠謹曉兵”被文帝接遇,領淮陵太守。孝武帝、明帝時,綱紀失常,四方叛亂頻仍。《宋書》卷八十三所傳十三人,皆出身役門而以軍功官至顯位。如武念“本三五門,出身郡將”,以平蠻英勇擢為參軍督護,又因平竟陵王誕,官至南陽太守。黃回“出身充郡府雜役”,太宗初,平四方之反,以功封葛陽縣男,食邑二百戶。以致沈約感歎:“夫豎人匹夫,濟其身業,非世亂莫由也。”
以文官居顯位的寒人大多擔任中書舍人之職。“中書之職,舊掌機務……江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後郎還為侍郎,而舍人亦稱通事”。作為皇上的左右親信,中書舍人擁有很大的權勢。趙翼認為以寒人掌機要的原因在於:“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權於大臣。而當時高門大族,門戶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則希榮心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為心膂。”這裏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即寒人“身卑位薄”,勢單力小,不致於對政權希構成威脅。趙翼列舉南朝的幸臣,認為他們:“出身微賤,則小器易盈,不知大體,雖一時得其力用,而招權納賄,不複顧惜名檢。其中亦有如法興,遇廢帝無道,頗能禁製,然持正者少,乘勢作奸者多。”不可否認權幸之臣大多縱恣專斷,但也有一些賢能之士,如巢尚之任中書舍人,“江夏王義恭以為非選。帝遣尚書二十餘牒,宣敕論辯,義恭乃歎曰:‘人主誠知人。’”。而且巢尚之對孝武帝的暴虐行為多所抑製,保全了不少大臣的性命,以致“殿省甚賴之”。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士族階層對於仕途的壟斷,為寒人提供了進身之階。
但庶族士人受到重用,並不意味著已經得到了士族的認可,相反士族為維護自身的權利,對於興起的寒人勢力,多采取壓製的態度,造成了士庶之間的矛盾衝突。宋書卷六十二(卷四十六有相同記載)《張敷傳》:“中書舍人秋當、周赳並管要務,以敷同省名家,欲詣之。赳曰:‘彼恐不相容接,不如勿往。’當曰:‘吾等並已員外郎矣,何憂不得共坐?’敷先設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遠客!’赳等失色而去。”連皇上宗室有時也要忍讓幾分,路太後的侄兒,路瓊之“宅與太常王僧達並門,嚐盛車服,衛從造僧達,僧達不為之禮。瓊之以訴太後,太後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後乞食矣。’欲罪僧達。上曰:‘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士族的傲慢與自負也引來了寒士的報複。《宋書》卷五十二載劉毅貧時曾和士族庾悅往東堂共射,庾悅不與劉毅交談,“廚饌甚盛,不以及毅”,劉毅懷恨在心,上書請求皇上解除他的都督、將軍官,將其府中的文武三千悉數納入自己府中,“符攝嚴峻,數相挫辱”,以示報複。孝武帝大明七年,“皇太子冠,上臨宴東宮,湣孫勸顏師伯酒;師伯不飲,湣孫因相裁辱。師伯見寵於上,上常嫌湣孫以寒素淩之,因此發怒,出為海陵太守”。湣孫(袁粲)常常欺淩出身寒素的顏師伯,所以孝武帝發怒,將其貶為海陵太守,於此可見皇權與寒素聯合起來對士族的壓製。
因此劉宋朝,對於庶族寒士來說,是一個交織著希望與失望的時期。一方麵士族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寒人有了進身的機會,另一方麵,士族也在竭力排斥寒士。以此來觀照鮑照的一生,則其遭遇便可得到很好的解釋。鮑照才秀人微,“嚐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誌,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於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貢詩獻賦以求官職,多為士族子弟所不齒。王寂在“齊建武初,欲獻中興頌,兄誌謂曰:‘汝膏粱年少,何患不達?不鎮之以靜,將恐貽譏。’寂乃止。位秘書郎”。士族子弟憑借其門蔭,自可“平流進取”,一般不會主動去討好求職。鮑照獻詩言誌,一則因為他出身低微,若要以文才出仕,隻能主動去求得別人的賞識。二則因為當時的庶族地位有所上升,存在著這樣的機遇。元嘉初年寒門秋當、周赳並至中書舍人,元嘉中期寒門蘇寶生“有文義之美。元嘉中立國子學,為《毛詩》助教,為太祖所知,官至南台侍禦史,江寧令”。因此鮑照的“貢詩言誌”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從效果看,應該說鮑照達到了他的目的。此後鮑照還做過始興王睿的侍郎,孝武帝初年,除海虞令,並一度為中書舍人,進入朝廷的權力核心,但不久就被貶為秣陵令、永嘉令,又為臨海王的前軍參軍,於泰始二年被亂兵所殺。縱觀鮑照的一生,他由一個未見知賞的無名之輩,到掌管機要的中書舍人,再到縣令、參軍,還有兩次被禁止的懲罰,可謂起伏跌落,充滿了坎坷,較為典型地反映了士庶升降時期寒門庶士的遭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