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的北伐有著積極意義,它鼓舞了民眾的士氣,激起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受到了民眾,特別是北方民眾的積極響應。元嘉二十七年進攻弘農時,“季明、趙難並率義徒相繼而進,衝車四臨,數道俱攻,士皆殊死戰,莫不奮勇爭先”。城內的弘農人主動配合“於北樓豎白幡,或射無金箭”,攻克城池“生禽偽郡丞,百姓皆安堵”。攻潼關,“關中諸義徒並處處蜂起,四山羌、胡鹹皆請奮”。北方民眾對王師北伐的企盼與支持,是柳元景西路北伐進展順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帝大規模的北伐,以及為北伐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也極大地鼓舞了南朝的士氣,形成了“戶競戰心,人含銳誌,皆欲贏糧請奮,釋緯乘城”的局麵。這一時期所展示的蓬勃昂揚的氣象,在一向被認為風氣柔靡的南朝是絕無僅有的。因此王夫之說:“永嘉以降,僅延中國人之生氣者,唯劉氏耳……漢之後,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三、三大家作品中的元嘉之治
元嘉三大家對元嘉之治都有所反映,隻是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反映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鮑照的《河清頌》為元嘉二十四年慶賀河、濟俱清而作,序中對元嘉之治的描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曜德中區,黎庶知讓”,即昌明教化,敦風化俗,這和史書所載“江左風俗,於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相一致。2.“恤勤秩禮”“舒國賑民”,即撫恤民眾。文帝在位三十年間共23次賑濟貧弱,吊死問傷,給糧借種,僅在元嘉二十四年,寫作此頌的當年,文帝就曾於正月、六月兩次下詔撫恤民眾。3.“約違迫脅,奢去泰甚”。文帝提倡節儉,以身作則,史載他:“性存儉約,不好奢侈。車府令嚐以輦篷故,請改易之,又輦席舊以烏皮緣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篷未至於壞,紫色貴,並不聽改。其率素如此雲。”4.“物色異人,優遊鯁直。顯靡失心,幽無怨魄”,即吏治清明,任用賢能。史稱:“於時政平訟理,朝野悅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5.“世無窮人,民獲休息”,即出現了繁榮富庶穩定的社會局麵。史家稱之為“餘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由此可見鮑照所描繪的元嘉盛世景象,基本符合曆史事實,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顏延之是元嘉三大家中,唯一一個完整地經曆了劉宋最強盛時期的作家。因此他對元嘉之治的體驗也最為深刻,其創作受到的影響也較大。顏延之的侍宴頌美之作所表現出的雍容富貴的氣象,明顯帶有元嘉盛世的印記。他的《應詔觀北湖田收》詩即為文帝視察收成,體驗民情的應詔之作。宋武帝、文帝都采取過措施,禁止世家大族獨占山川之利,但隨著整個經濟的繁榮,士族莊園還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謝靈運的一些作品,就反映了他在故鄉經營莊園的情況。謝靈運的莊園南北三裏許,東西二裏餘,內有南北二山、大小巫湖,物產豐富,景色怡人。他在《山居賦》中做了詳細的描繪:“北山二園,南山三苑。百果備列,乍近乍遠。”“畦町所藝,含蕊藉芳。綠葵眷節以懷露,白薤感時而負霜。寒蔥摽倩以陵陰,春藿吐苕以近陽。”“兼有陵陸,麻麥粟菽。候時覘節,遞藝遞熟。供粒食與漿飲,謝工商與衡牧。”有如此強大的莊園經濟作後盾,他的遊山玩水便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的山水詩也因此可以分作莊園山水詩和遠遊山水詩,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石門新營所住四麵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登石門最高頂》《石門岩上宿》等都是反映其莊園生活及其山水景色的作品。
三人都對當時的北伐戰爭有著深切的感受,創作了一些以征戰為題材的作品,表現出慷慨激昂的精神風貌。元嘉四年顏延之、謝靈運受文帝之命各擬樂府《北上篇》,來表達討伐征戰的雄心。元嘉五年正月,文帝臨玄武館閱武,這年五月謝靈運上《勸伐河北書》,反映了這一事實,並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分析,指出北魏正忙於與夏國、柔然等交戰,無暇南顧,正是北伐的好機會。兩年後北伐,後軍將軍長沙王義欣對北魏情況的分析與謝靈運的觀點基本一致。可見謝靈運對北魏形勢的分析是比較正確的,但他主張直取河北,一舉滅掉北魏,則不免不切實際。他說:“自羌平之後,天下亦謂虜當俱滅,長驅滑台,席卷下城,奪氣喪魄,指日就盡。”自不免誇大其詞,卻反映了元嘉時期所特有的英勇雄壯的精神麵貌。
鮑照有十多首邊塞詩,鮮明地表現了鮑照渴望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這一方麵是鮑照個人的功業理想使然,一方麵也是時代精神的感染。元嘉二十三年文帝遣交州刺史檀和討伐林邑,大獲全勝,將帥得以獎賞。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軍攻至長江邊,拓跋燾於瓜步山頂設氈屋行宮,二十八年大加擄掠之後退還。之後始興王浚率眾城瓜步山,鮑照隨之前往,目睹了戰爭的慘狀。鮑照出身低微,有渴求軍功以致顯達的願望,這些討伐戰爭無疑極大地刺激了鮑照邊塞詩的創作。他在詩中抒發的“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的豪邁激情,以及所描繪的“漢虜方未和,邊城屢反複”的戰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麵影。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把齊梁詩歌分為三體,其中兩體明確指出源於謝靈運、鮑照,另一體的特征與顏延之的風格相近。因此可以說,元嘉三大家各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他們的這種開拓創新精神正與元嘉蓬勃進取的時代精神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