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個體社會化過程是個體學習知識技能、學習社會行為規範、形成個性品質、具備履行一定社會角色能力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個體從出生時的一個“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場所,家庭教育對個體社會化起了奠基作用,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正如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所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家庭之所以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如此之大,是因為家庭教育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作用。首先,家庭教育在引導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方麵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逐步教給他們衣食往行的基本技能。從吃飯、穿衣、梳頭、洗臉等簡單的技能開始,直到使孩子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在教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情操方麵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庭中孩子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密切交往,發生著社會關係和道德關係,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規範也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社會行為規範,如互相關心、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等。孩子在家裏總是以父母的言行為榜樣,以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情感情操為認同的對象,經過同化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借以調節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再次,家庭教育在指導孩子確立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方麵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經驗去影響子女,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引導他們逐漸懂得現實生活的意義,發展他們適當的興趣愛好,並逐步培養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此外,家庭教育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也有獨特的作用。家庭為孩子扮演多重社會角色提供了實踐的舞台,在家庭中孩子以不同身份與家庭成員組成不同的社會關係,如親子關係、祖孫關係、表兄弟關係等。要求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每一種社會角色,從好孩子到好學生,再到好公民。另外,家庭教育在引導孩子形成個性特征,形成一定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也有重大影響。
家庭教育不僅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特殊的功能,而且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它是“人之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全職的家庭教師,家庭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具有長期性,它是一種“長成教育”,伴隨孩子直到成年,在此期間一直起作用。家庭教育具有雙向主動性,父母與子女的天然血緣關係和親情使父母與子女關係親密,感情深沉真摯,雙親由於愛孩子、對孩子負責而不斷提出教育要求,孩子由於對雙親的依戀、愛戴和信任,也樂於接受雙親的教育,因此形成了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主動性。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孩子在父母身邊長大,與父母朝夕相處,一舉一動盡收家長的眼底,因此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便於對孩子因事指導,適時施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教育效果也比較顯著。家庭教育還具有潛移默化性,它是與家庭生活各方麵交叉滲透,融為一體的。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誌趣愛好,家庭的結構、氣氛、風尚,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融洽程度等,都會通過耳濡目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例如,生活雜亂無章的家庭,往往使孩子形成丟三落四的習慣;性格樂觀、待人熱情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活潑開朗,喜歡與同齡夥伴交往;行為粗魯的家長,其子女的表現也往往不夠文明;有良好讀書風氣的家庭,他們的孩子也學會了手不釋卷。這種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比耳提麵命式的教育更加巨大、有力。
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和有利條件是其他教育無法比擬、無可替代的。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會起到增強學校教育效果的積極作用,因此,是組成教育合力的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教育力量。
(二)教師與家長之間應該建立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1.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是新時期教育的需求隨著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學校的教育功能發生了變化,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被提到了應有的重要地位,這是社會對未來成員的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正因為如此,學生的價值觀、文化知識、創造性、人格等方麵都更加受到重視。然而由於當今社會處在飛速發展之中,社會生活也在急劇變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其原有的角色和權威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更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學生受教育的渠道和獲得知識的途徑,電視節目、報刊、光盤、網絡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學生接受信息和知識的來源。家長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校課堂教給學生的知識在學生接受的知識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因此,教師和家長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就成為必須重視的問題。
我國已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新時期。這種轉變使社會觀念具有了多元性,多種價值觀並存,生活方式急劇變革,社會現象日益複雜。這些現象極易導致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學生迷茫困惑、無所適從。由於學校傳輸的價值觀往往受到社會和家庭的衝擊,因而教師與家長合作以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增強教育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與家長的合作首先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其次,教師與家長的合作也是家庭的需求和學校的需求。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家庭是獨生子女,農村家庭子女數也在急劇減少,因而導致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增高。很多家長以子女為生活中心,傾注了大量金錢和精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由於家庭教育存在著諸如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不當等誤區,因此,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導致家庭悲劇的發生。而教師受過專門訓練,了解學生心理,因而能從職業角度為家長提供幫助,使家庭教育的質量得到改善和優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的理念也在變化,當今我們的學校應給予學生什麼樣的教育呢?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要求每個人都有自我負責和實現個人計劃的能力”。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為主要任務的素質教育與這一教育理念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學校要完成素質教育的曆史使命,卻是任重而道遠。不完善的家庭教育,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校園中不時發生的厭學、逃學、暴力甚至觸法行為已成為阻礙學生發展的嚴重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單憑學校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才能解決。因此,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是必需的。
2.教師與家長之間應該建立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教師與家長在合作過程中各自應擔負什麼樣的責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教師與家長要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教師與家長之間不能很好合作的原因之一是對各自的教育責任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大部分教師認為家長應該對學生的學業和品行負責,因此在家長會或別的場合會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在班上的表現,往往會找他認為存在問題的學生的家長談話、提要求。學生和家長的感覺就像是教師在告狀,因而容易產生對立情緒;而有些家長認為,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學校,因此不想參與學校的活動,往往向學校提出較多的要求,而學校會認為這是家長在挑毛病。由於認識有偏差,就會導致教師和家長相互推諉責任,疏遠距離,影響合作。
實際上,教師與家長合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長參與學校的工作,促進家長與學校的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特殊功能,使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教育目標、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教師與家長應分別遵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各自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合作施教。
其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雙向交流、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合作不夠融洽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單向傳遞,往往是“教師講、家長聽、家長回家照教師講的做”的簡單模式。家長幾乎成了被教育者。教師與家長不是處在平等的地位,教師居高臨下,向家長提出諸多要求: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抓好孩子的成績,要求家長為孩子請家庭教師輔導功課,布置大量的家庭作業讓家長簽字,有時甚至出現訓斥家長的情況。總之,家長始終圍繞學校轉。由於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家長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被削弱。而教師方麵由於得不到相應的反饋激勵,也會使工作出現盲目性。因此,在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雙向交流與平等關係顯得尤為迫切。
實際上,學校的家長工作是全心全意為家長服務的。學校與教師必須樹立服務的意識,必須擺正這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自始至終地全心全意地為家長更好地教育子女服務,為他們提供方便,包括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正確方法,解答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等等。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家長平等相處,禮貌相待。要虛心征求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傾聽他們的想法和要求;選擇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切磋、探討,調動雙方的積極性;教師與家長可以共同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反複討論,雙向交流,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麵;總之,要讓家長真正參與學校的生活,包括參與學校的決策和改革等事宜。教師真誠的工作可以增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感,家長的變化可以為教師提供積極的反饋激勵,這種良性循環對於增進教師與家長之間合作的有效性有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