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可以在許多方麵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例如,在班級管理中,可以讓學生出點子、想辦法,參與班級管理的決策;在製定班級公約的過程中,可以發動全體學生參加討論,調動大家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也可以把班級工作具體化,設立多種為班集體服務的崗位,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樹立主人翁意識,發揮其主體性。家庭教育中也有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空間。例如,讓學生與父母一起製定學習計劃和作息製度;自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還要幫助家長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主動為父母出謀劃策,為父母分憂解難;鼓勵孩子主動與父母多交談,多溝通,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讓孩子產生“我是家庭小主人”的主體意識,使其主體性得到發展。社區教育同樣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廣闊天地。例如,主動參加家庭所在單位及社區的假期活動站的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參加社區或村組的誌願者服務隊,利用節假日到軍烈屬、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家,幫助幹家務、買糧、送藥等,還可在植樹節、愛眼日、無煙日、環境日等上街搞宣傳活動,農村可在集日搞宣傳服務活動;參加社區的公益性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公民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二)教師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地位與作用1.教師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學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是以班級(教學班)為單位進行的。擔任班主任的教師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班級的靈魂,是溝通學校與家庭及社會教育力量的紐帶和橋梁,所以,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班主任始終居於主導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引導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求的是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即教育方向必須要符合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與社會主導文化相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對學生產生方向一致的積極影響。學校教育與教育方針和社會主導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教育方針和社會主導文化的方向則可能不完全一致。要保證對學生教育影響方向的一致性,教師須從中起重要的引導作用。
現階段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多元文化並存,不協調的思想、互相抵觸的觀念比比皆是,教師應該牢牢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並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進行積極引導,使各方麵教育力量在培養目標、方向上達成共識。
通過教師的引導,家長們往往能夠轉變觀念,也能夠選擇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影響學生。例如對品德教育的態度,家長們的認識往往並不一致,有的家長隻重視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對養成孩子良好的品行卻有所忽視,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失去平衡。因此,優秀的教師往往非常重視這一點,在學生進入初中後的第一次家長會上就開始進行積極引導,讓家長明確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明白“百年樹人,以德為先”的道理。並根據中學生守則等行為規範提出具體要求:在家要尊敬父母,說話文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生活節儉,樂於助人;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等,以便使家長逐漸形成對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正確態度,注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培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2)溝通作用
在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之間的密切聯係、形成教育合力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的溝通作用。
家庭教育對孩子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為了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需要教師與家長主動溝通,建立密切聯係,並使之製度化,這是爭取家庭教育力量的重要條件。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把學生在學校裏各方麵的表現及進步狀況向家長作詳細的彙報,同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並圍繞教育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以便統一認識,合作施教。例如,就“如何當好中學生家長”為題展開討論,共商教子良方。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向家長推薦《家庭與校園》、《中學生家庭教育手冊》等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刊,並與家長一起學習,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還可以通過做好家訪工作、建立家校聯係卡、設定家長接待日等方式與家長溝通,以便互通情況交換意見。經過長期合作,會使教師與家長的關係變得密切起來,使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也更加融洽,使家校教育合力切實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