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動總是有一定的目的,追求一定的效果的。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麵對的是有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和美的追求的學生,其教育過程應當使學生在真、善、美諸方麵都有所收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遵從循循善誘、不斷創新的原則,使教育過程成為集真、善、美於一體的藝術。教學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所體現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教師運用語言等媒介,采取講述等方式,來實現以科學知識啟發學生,以邏輯推理訓練學生,以人格、情感、意象感染學生的獨特內容,從而將學生提升到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之中。
(一)誨人不倦——教師最寶貴的品格“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麵向全體學生,做到熱愛、尊重、了解和嚴格要求並舉,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真摯的愛,有助於增進與學生的關係,融洽與學生的感情,使學生接近教師,願意主動地聽從教師教導。有一英語教師在他的多年教學中,熱愛學生,大膽探索,銳意創新,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外語,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對於每屆初一的學生,他抓住學生對學習英語有新鮮感、好奇心這一特點,首先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明確要學好本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就必須掌握英語這一語言工具。然後從簡單的英語會話入手,先教一些日常用語,使學生間、學生教師間能經常用英語對話。父母聽了很高興,他們也覺得很自豪,學有奔頭,學有勁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身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師正確發揮主導作用的突破口是,首先要求教師積極進取,熱愛事業,關心他人,充滿愛心。其次要求教師既要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又要更新知識,敢於創新。
目前,在某些學校,統一教學計劃和教材,采用同一的步調和方法來培養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學中以學科和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輕視學生,甚至摧殘學生。教學的內容艱深難懂,強調了學科本身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以物理課程為例,各個學校都充滿了大量的力、熱、光、電、磁的規律及習題,不論在初中還是高中,甚至在大學,都以它的基礎物理的係統性嚴密性為體係的教材,並且它的基本規律都是以理想化的模型得出的,很少將它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大量的人為編造以致脫離實際的所謂“綜合問題”和各種各樣的訓練解題技巧都是將比較有吸引力的題,從中抽取某些已知量,通過拐彎抹角,引出多個物理量關係,組成複雜的方程組和幾何關係,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所有這一切,除了引起學生對物理的敬畏外,有多少吸引學生興趣和對此產生探索願望的成分呢?在教學方法上,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和灌輸多,學生主動求教和生動活潑的討論少;強調學科的係統性和嚴肅性多,根據學生興趣愛好來安排教學內容少;教學中,枯燥、機械的訓練多,開發人的潛在能力的做法少。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殊智能失去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少數教師漠不關心學生的思想和感情,把學生當做教師和學校的對立物的情況時有發生。臨近中考、高考,學生麵臨著來自學校、社會和家長的沉重壓力,在校學習變成了一種對學生精神和意誌的懲罰,人格和人性被壓縮到了最低限度,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在這種培養模式下,素質教育從何而談呢?
在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的學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動著的人,由於各人的遺傳素質、生活背景和生活經曆的不同,他們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智能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熱愛、關懷、尊重和信任,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學校教育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變成束縛學生個性發展的緊箍咒。相反,如果教師對他的職業十分鍾愛,對他的學生非常尊重、關心和體貼,再加上備受學生歡迎的情趣盎然的教學內容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越學越愛學,甚至由喜愛這位教師的態度轉而喜愛他所講授的課程。教師帶著強烈的感情講課,並不斷地和學生進行感情交流,以至於形成一種輕鬆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學關係和教學氣氛。教師把上好每一節課看做是工作中的最大快樂,把自己的這種愛傾注在他們的自尊心、自愛心和進取心,有意創設各種情境,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通過自悟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對學生既要大膽管理,嚴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抱著商量的態度和他們一起探討問題,從不隨便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先從自身查找原因,從改進自己的教學入手加以解決。學生有了進步,總是及時地加以鼓勵,並提出更高的但經過努力又可以實現的新目標。學生有了缺點和錯誤,也是及時地指出來,仔細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和他們一起製定措施,督促他們盡快克服和改正。隻有這樣,學生才能消除生理上的疲勞,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才能調動主體潛在的各種積極因素,學習起來精神才能處於高度興奮的最佳接受狀態,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特點,促使自己的德智體美諸方麵得到全麵而充分的發展。
(二)明察秋毫——教師敏銳的觀察力現代教育必然受到人的身心素質這一因素的製約和影響,所以教學過程必須依據對人本身認識的發展,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身心特點,明察秋毫,觀察課堂上學生的不同反映,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方法,創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這就要教師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