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新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模式,是符合現代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高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有高素質的教師。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智力資源的開拓者。他們把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生產勞動經驗、科學文化知識以及一定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規範傳播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能夠接替老一輩的事業、延續社會發展的新一代。教師的勞動是維護人類生存和推動社會前進的特殊勞動,它把勞動者與勞動工具融為一體,教師所具有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意誌本身既是教育學生的內容,又是教育學生的手段。教師失去了知識、能力、情感和意誌,也就基本失去了教育學生的手段。教師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甚至興趣愛好都會感染影響學生。教師的淵博學識是形成教師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個性在教學上的綜合體現的基礎。一個教學信息閉塞、知識貧瘠、孤陋寡聞的教師,是難以搞好教學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所知道的東西應該比他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20倍,隻有這樣才能熟練自如地駕馭教材,才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追求創新,更新知識,開闊視野,完善自我,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好比一種精致的樂器,它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但要奏出這樣的旋律,必須把樂器的音調調準,而這種器樂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孔子能被後世譽為“萬世師表”,確非偶然。“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了孔子從事教育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熱愛教育,倡導教師要有良好的舉止和語言的修養;也很重視教育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正因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也受到後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除了文化知識學習外,主要是向教師學習。教師的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也絕非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格言、任何獎懲條例所能代替得了的。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在學生的身上長期發生作用,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所以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話就是真理,教師言行就是道德標準,教師是智慧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耳濡目染,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熱愛學生——教師的天職
陶行知把“愛滿天下”、“樂育英才”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誡教師要“愛生如子”。他深信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培養“英才”的源泉和動力。愛,是人的一種偉大感情,是指主體同客體之間誠摯而親密的感情聯係。
讚科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學生。”
1.師愛的特點
師愛對象的廣泛性與確定性。由於學生性格上的差異,使教師產生主觀上的盲目印象。作為教師,必須克服主觀意識上的錯誤思想,對學生一視同仁。師愛的對象廣泛,成分複雜,它與母愛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母愛的對象隻限於一個或幾個孩子,而師愛的對象成千上萬。師愛不僅針對學習好的學生,而學習成績差、品行不端及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愛。
師愛是一種無私而偉大的愛。愛的內涵是豐富的:母愛不求報答,但兒女終究要贍養母親;友愛不求索取,但朋友貴在互相幫助;情愛不求回報,但情人渴望心心相印。惟獨師愛像一泓清澈見底的泉水,透明亮麗,潔白無瑕,博大深遠,最純最真,至善至美,隻講奉獻,不計索取。師愛,不單純是一種感情,同時也是一種活動。
師愛對後進學生轉化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師愛是教師力量的源泉。強烈的愛生之情會使教師傾心於教育教學工作,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後進生轉化工作的原動力。
感對於注意力的集中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愛是不會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的教育、培養和訓練。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熱愛學生是每個人民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是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的具體表現,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的感情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學生會尊敬熱愛教師,熱愛教師所教的功課,並認真學習,掌握該科知識。教師應該用真情實感去打動和感染學生,用愛的鑰匙打開他們的心扉。隻有這樣,即使教師偶爾給學生以嚴肅的批評,學生也會樂意聽取,此乃“親其師,信其道也”。
其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所有學生,真心真意地愛,尤其是對後進生應給予更多的“偏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越是後進生,就越需要以誠摯的情感感化他。隻有教師熱情地教育和幫助,他們才會感到教師可親、可愛、可敬、可信,在教師麵前才會敞開心扉,說真話,表真情。
第三,愛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中學生自尊心的形成和發展與他們生活中關係最密切的人分不開。他們常常從教師、家長、同學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的反應和回答中直接認識自己。教師隻有用美好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學生的自尊心才能在這愛的呼喚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教師在教書育人中,要時時刻刻把學生當做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心的人加以重視,給他們以無私的愛。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師生間的感情溝通。教師要用真情和學生交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的心靈深處受到觸動。尤其是差生,他們大都頑皮固執、敢作敢為,如果教師一味指責、諷刺、挖苦,就可能損傷他們的自尊心,他們表麵表現為沉默,暗地裏卻處處搗蛋,甚至同教師對著幹,教育便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凡事都要設身處地替學生想一想,切不可過早下定論,更不能對某些學生持有偏見。總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和期待,將給學生以巨大的影響並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熱愛學生和教育學生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麵,“愛之甚則求之切”。因此,教師一方麵要關心愛護學生,深入了解學生,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學生,另一方麵要嚴格要求學生,堅定不移地要求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而決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遷就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