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谘詢室:中學生患者的疏導治療場所所謂心理谘詢,是指幫助人們解決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康複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以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促進潛能充分發展的現代社會心理調控方式之一;心理谘詢並非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以及對心理障礙者未來幸福的許諾,而是啟發人們對人生苦難的堅忍無畏態度。建立心理谘詢室是一個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標誌之一,是值得中小學借鑒的先進經驗。
心理谘詢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第一,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修養,經受了專門培訓以後再來上崗。第二,遵守對患者尊重、理解、保密、坦誠和非指導性的原則,使前來谘詢的學生有安全感和信賴感。第三,認真聆聽前來谘詢者的傾訴,使其盡情宣泄,然後進行耐心的疏導或治療。第四,對於自己不能醫治的嚴重心理患者要及早發現,並提供轉介服務。第五,防止各種量表尤其是智商測驗量表的濫用,對於心理測驗結果進行評價時一定要仔細慎重,不要輕易下結論。
為了記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充分發現潛能、預防心理疾病發生,以便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檔案包括以下內容:(1)個人簡曆(學習、思想、行為、疾病史);(2)家庭成員(職業、殘疾、疾病史);(3)個性特點(性格、愛好,喜歡的顏色、動物及人物,同情心、自信心、安全感、獨立意識、交際程度等);(4)智商測驗的日期、類型、結果及分析;(5)心理健康量表測驗的日期、類型、結果及分析;(6)谘詢序次、日期、主訴症狀、病因分析、治療過程、疏導措施及效果;(7)近期學習、思想表現,同學、老師及親友訴說等材料;(8)階段性評價(每學期一次);(9)轉檔記錄(日期、鑒定)。
在中學教育活動中,不僅專業心理谘詢工作者必須掌握有效的谘詢方法,而且一般教師也應了解一些心理谘詢方法:
1.聆聽法——傾聽來訪者訴說、觀察來訪者體態語言、分析來訪者心聲的方法技巧。谘詢工作者需要注意的第一點是,必須與患者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關係,這是保證谘詢成功的關鍵;而要建立起信任理解的關係,谘詢者必須好好地聽對方訴說,不要隨意打斷。學生患者上門是來尋求幫助的,如果你連好好地聽人家講話都做不到,哪還會有理解和尊重可言?而來訪者一旦有了不受尊重的感覺,剛剛開始的谘詢就無法繼續下去了。教師易犯的職業病是,一聽到對方講話有“問題”就不由自主地打斷談話而給對方施加教育,這是教師會講而不善聽的職業特點的表現,恰巧是心理谘詢中的大忌。
需要注意的第二點是,對來訪者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平等相處、熱情接待。這種距離既是一種空間距離又是一種心理距離,空間距離的遠近體現的是心理距離的遠近;空間距離太近了會使來訪者的心理上感到受威脅,空間距離太遠了又會使來訪者的心理上感到疏遠。究竟保持多大的距離比較適宜,應因人因時而異;一開始可以維持2米左右的距離,根據察言觀色以及判斷的結果再隨時調整,直到來訪者願意訴說的距離為止。教師易犯的又一職業病是,常以教訓人的口氣說話,這也是心理谘詢的大忌。切記:谘詢者與來訪者是朋友關係而非師生關係,一定要平等相待。
應注意的第三點是,要與對方保持適當的目光接觸,既不能一直盯著對方看,也不能一直不看對方;一直盯著對方看會使對方局促不安,難以繼續訴說,一直不看對方會使對方感到受冷落,也難以繼續訴說。在聆聽的過程中要有簡短的應答如“噢”“噢”“是這樣嗎”等等,以積極的反應向來訪者表示自己非常關注訴說內容以鼓勵對方談下去。
應注意的第四點是,谘詢者要使自己的情感反應和體態語言與對方相適應,對方高興時谘詢者要表示喜悅,對方悲傷時谘詢者要表示沉重;聆聽時谘詢者的身體要微微前傾,並適當地點頭。總之,聆聽法的關鍵是用“心”去聽,隻有聽好了,才能與來訪患者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為整個心理谘詢開了一個好頭。
2.暗示法——谘詢者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行為使來訪者調動起積極的情緒,以治好心病的方法。暗示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往往有奇妙的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可以使病治愈,也可以無病生起病來。暗示分為積極與消極的兩種,能使人把病治好的暗示是積極暗示,能使人無病生病的暗示是消極的暗示。心理谘詢中的暗示法,利用的顯然是積極暗示所起的作用。
暗示作用與大腦機能有關,而大腦機能又與由其調節的行為存在著因果關係。這種關係可表示如下:某種刺激à大腦信號à神經傳遞à相應行為。積極的暗示對學生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考試過度焦慮以及比賽怯場等都有著很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暗示法的關鍵是啟發患者的信任感。
3.鬆弛法——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從頭到腳逐步放鬆的方法。最早提出鬆弛法的德國精神醫學家舒爾茲,把用於鬆弛法的暗示程序編成幾句語言表達的公式:我非常安靜;我的左手或腳感到沉重;我的右手或腳感到暖和;
心跳得平穩、有力;呼吸非常輕鬆;腹腔感到暖和;
前額涼絲絲的很舒服。此後,各國心理學家據此公式編製了放鬆肌肉訓練的指導語和暗示語,製成20分鍾左右的錄音帶指導患者進行鬆弛,經十天一個療程的訓練,患者的血壓降低、心率放慢,效果顯著;鬆弛法對於消除焦慮以及恐慌、改善人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陶冶情操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使用鬆弛法時必須注意:在安靜的環境中使患者坐或躺得舒適之後,排除其雜念,集中其注意力,平穩呼吸並逐漸入靜。
深呼吸或愉快冥想也可以使人放鬆,冥想指的是引導來訪者回憶自己所經曆過的最愉快的事情的具體經過,沉浸於回味之中使身體鬆弛下來。
4.疏泄法——將沉鬱在心頭的不愉快感受排泄出來的心理過程。在外界的強刺激下所產生的悲痛、憤怒情緒應當采取適當的方法排泄出來,否則會積鬱成病。
具體的疏泄措施有:向知心好友傾訴自己的不快,向有關機構寫信疏泄個人的悲痛。不要忘了,心理谘詢室就是與患者有關的機構,心理谘詢員就是患者的知心朋友,心理患者向谘詢員傾訴就是最好的疏泄方式。“男兒有淚應輕彈”,讓過度悲傷的患者痛哭一場。痛哭不僅可以減輕人的悲傷情緒,還有利於生理健康。這是因為十分悲傷的人會在體內產生亮氨酸腦啡肽和促乳素兩種有害物質,溶解在淚水中的這兩種物質會在痛哭中排泄出來。可通過朗誦小說或組織患者觀看影視節目,誘導患者痛哭一場。
5.激勵法——激發患者確立一種追求既定目標的意願的技術。心理學實驗證明,經過激勵的行為與未經激勵的行為其效果大不相同,前者主動自覺富有效果,後者被動消極效果不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八路軍乃至解放軍指戰員的戰前動員,就是激勵法的最好運用。所以可以說,激勵是積極行為的鑰匙。
使用激勵法時要做到:注意發現患者身上的積極因素和閃光點,通過閃光點的肯定使其“燃燒”起來,亦即喚醒患者的心理潛能並使之釋放出來;喚起來訪者對自己以往成功經驗的回憶,激發其對成功的向往情感,創造條件促其獲得成功。隻有在成功的體驗中才能確立起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谘詢者必須運用敏銳的觀察力,顯示自己的誠懇態度,通過嫻熟的技巧達到激勵目的。
6.突破法——人類調整不健康的心理防禦機製,旨在建立新的適合自己健康發展的心理機製的措施和技術。一個人當他處於逆境或者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其心理便會保護性地形成一種本能的防禦圈,以保護心理的平衡。但當這種防禦形成固定的模式後,便會對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這種心理防禦圈因其消極被動的本質而使主體抵禦新生活新事物,逐漸落後於社會生活;對於社會生活的落後又會造成主體的自卑情緒,自卑情緒反過來又會使主體更加拒絕新生活新事物,如此惡性循環終將淹沒自己的人生。
例如我們經常遇到升學考試中“名落孫山”的落榜老生自歎“腦子笨,不是學習的料”,打算無所作為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對考試失敗的消極防禦情緒,一旦固定下來,便會毀掉他的一生。谘詢工作者可以用古今中外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靠自學奮鬥成才的故事來啟發考生,和他一起分析他的優點和長處,用這些優勢掃除失敗的陰影,進而闖出人生的一條新路去爭取成功。
7.共情法——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待問題或體驗煩惱的方法,亦即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時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需要注意的是,共情與同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者僅涉及對對方情感上的安慰和物質上的幫助,前者則要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和分擔來訪者的精神負荷;後者是一種非理智的廉價表白,前者則屬一種理智的心理行為。為了區別這兩個概念,我們舉例說明如下:
來訪者:“他們倆串通一氣,一個在裁判時明顯偏向對方,另一個則有意延誤計時,我當時真想用刀子把他們捅死!”
谘詢者:“他們叫什麼名字?怎麼能這樣無恥,我去找他們替你出氣。”這樣回答屬於同情,不但起不到谘詢作用,反而火上澆油,使谘詢者與來訪者同犯錯誤。
谘詢者:“設身處地地替你著想,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你是否認為這件事對你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樣回答屬於共情,谘詢者既表示理解來訪者的心情,又進入了其精神世界,同時又理智地保持了自己角色應有的態度。
8.領悟法——鍾友彬等人以心理動力學為理論依據,結合臨床經驗創立的精神分析法。他們認為,成年人發生神經症的根源在於幼年時代無意識的創傷體驗,如父母離異、失去母愛、軀體病痛以及災難、體罰、刺激、驚嚇等,由此而來的焦慮叫初級焦慮;成年後由於身處困境或受到心理創傷而產生的焦慮叫次級焦慮。次級焦慮經過心理機製的加工被化裝成各種神經症的症狀,但病人自己並無意識。所謂“領悟”,即通過病人對兒時病因的回憶以及谘詢者的解釋,使病人醒悟到發病根源,進而將心病治好。
青少年的心理衛生關係到3億中小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興衰與未來。隻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和家長都能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多為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做些實事,我們就一定能托出21世紀更加燦爛輝煌的太陽!
素質教育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中小學教師是否能成為教育家?
教師如何適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戰略決策”的需要?
§§第七章 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