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推行考試改革,優化素質教育評價機製(2 / 3)

“以分劃線惟分取人”的考試評價體製,對中學素質教育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產生了許多弊端:第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升學率仍是評價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惟一標準。目前,我國的人事製度受學曆主義的影響很大,表現出“重學曆輕能力、重資曆輕學力、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奉獻”等弊端,例如許多地方的文件要求鄉以上幹部必須有大專及以上學曆,工資、職稱都要與學曆掛鉤,這些都助長了社會對學曆文憑的盲目追求;再加上現在不同職業的工資收入相差太大,金融股市、航空鐵路、郵電電訊、律師事務等行業的收入遠遠高出其他行業,這些因素促成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獨生子女家長,熱衷於上名牌大學、考熱門專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一直延續至今,並不因擴招等措施而得到多大緩解。因此,一所中學的高考升學率、特別是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比例仍然是社會和家長評價中學教育教學質量優劣的硬指標,甚至成為各級政府衡量教育行政部門、衡量學校工作好壞的硬指標。基於這樣一種社會化的心態,作為學生家長,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孩子上重點高中,將來考名牌大學、上熱門專業;作為政府部門,則有些地方給中考、高考升學規定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學校,學校再層層承包責任到人,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必須完成。柳斌同誌就通過中學生信件見到了一份離奇的高考達標合同:某中學有八個高三畢業班,其中除了一個班(該班的班主任是校團委書記)沒有簽訂這種合同外,其餘七個班的300餘名學生會考後都必須與老師簽訂“高考達標合同”。合同內容包括,每個學生都要交納高考獎勵基金86元,用於高考達標後的獎勵——達到本科的學生獎勵188元,達到大專的學生獎勵90元,達到中專的獎勵50元,未被隸取的學生就等於作了貢獻。第二,以考試為手段、以高分為標準,嚴重幹擾了素質教育的實施。由於中考、高考升學規定有必須完成的硬指標,所以許多學校規定了一係列獎懲管理製度,把各個畢業班的中考、高考升學率與校長、教師以及班主任的獎金、工資、職稱、職務等直接掛鉤,迫使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層層加碼。於是,各種複習資料、輔導班、快慢班、提高班等應運而生,學生學得很苦。為了保住中考、高考升學率,逼迫中學生考高分現已成了一種頑症。一位教師感歎說:現在的中學教育簡直就是一場智力大競賽……學生要高分,家長要高分,校長要高分,教育局要高分,社會要高分,考大學就認高分!說其他的,都是“騙你沒商量”;近來這種逼迫學生考高分的做法竟然又被一些家長和教師推到80分、90分才算及格的極端程度。

為了保住中考、高考升學率,部分中學的體、音、美、勞等課程形同虛設,基本不開;高一新生就實行文理分科,非高考的科目基本不學,結果使得高中會考中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不及格者多為文科班學生,而政治、曆史、地理三科不及格者多為理科班學生,造成中學生的知識麵嚴重偏狹。為了保住中考、高考升學率,各種名目的考試接連不斷,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阻礙,部分不堪重負的中學生隻好“人在曹營心在漢”,由於成績差而逃學厭學,打遊戲機、看黃色書刊、早戀賭博、喝酒抽煙、惹事打架、偷摸扒竊,搶劫小學生錢物,甚至走上殺人放毒等犯罪道路。柳斌同誌收到的高中學生的信就生動地描述了中學生在應試教育環境下的現狀。第三,作為教書育人的神聖殿堂,學校竟然淪落為造假“工廠”,使學生的心靈深受其害。一些中學為了保證中考、高考升學率這一硬性任務的完成,隻有犧牲掉學生的思想品德鑒定、身體素質培養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但是中考、高考時有關部門還必須審查學生檔案,檔案中的身體狀況、社會實踐等項內容該如何填寫呢?為了保住中考、高考中的“優秀”苗子,學校有關部門就不惜弄虛作假,為學生編造虛假檔案,尤其是在思想品德鑒定、體育合格證、社會實踐考察和勞技課成績幾方麵作假:體育不合格的寫成合格,沒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編造這方麵的內容,勞技課成績不及格的隨便填個好點兒的成績就算數;在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以及確定保送生等問題上同樣弄虛作假,連體檢不合格的學生都可以給他(她)“弄出”一個合格的體檢表出來。這樣做,中學的中考高考升學率保住了,但把一些身體、思想條件不合格的學生送到了重點高中甚至名牌大學,既給國家造成了損失,又在學生思想上產生了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就說:“隻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學習好就一好百好……到時候學校自會給你幫助解決難題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連老師和學校領導都敢於弄虛作假,那中學生不就更加虛假成風肆無忌憚了嗎?筆者熟知的一位複印、打印店老板就說,每到期中、期末考試甚至升學考試來臨前的幾天,他的生意就特別的好……學生娃們把老師勾劃的重點或者他們自認為有可能考的內容提前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拿到店裏微縮複印,真是絡繹不絕。聽了這樣的訴說,作為一名教師的筆者不由自主地感歎,既為應試教育造成的惡果感到悲哀,又為當今中學生道德的滄喪感到惶然。一些高三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自私狹隘的意識日益占據上風,學習優秀的學生不願意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同班同學之間互相保密複習資料,惟恐別人在學習成績上超過自己。

(二)多方麵努力:中學考試評價製度改革建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取消升學考試,淡化百分製。凡是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小學畢業生要全部升入初中上學,考試選拔已經不再需要了,因此應取消小學升初中的統一升學考試,實行“就近入學”的原則而限製擇校的現象發生。為此,必須從經費投入、師資配備和校領導班子建設等方麵大力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逐步縮小各個中學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淡化重點初中概念並最終取消重點初中,使“就近入學”的原則能被多數學生及其家長所接受。對於強烈要求擇校的少數學生及其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到私立初中、民營學校去就讀。前國家教委領導同誌曾經指出,小學以及初中的評分製度應該進行改革,淡化那種計算精確的百分製度。值得注意的是,被我國教育界視為不容置疑的百分製,並不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所采用,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是比較模糊而粗略的等級計分法。這種看似模糊粗略的計分法其實更為科學而合理。這是因為教育測量本來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近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