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學素質教育評價目標體係(3 / 3)

(三)側重性特征:評價目標體係的價值取向性

1.條件性目標與其他目標相比,更加重視素質教育的條件建設與評價有一種看法認為:“條件並非頭等重要的”,這種看法是片麵的。教學、衛生、生活、勞技等基本設施的物質條件越好,素質教育的效果就會越好,這是顯然的事實;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師資結構、教師修養等條件對於素質教育的效果起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學校的管理水平,則應視為將其他條件與素質教育的形成、乃至素質教育的效果連接起來的橋梁,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條件。所以,我們的評價目標體係中極為重視條件建設及評價,給它賦予超過三分之一的分值,達到387分的程度。這是因為,重視素質教育的條件建設及評價,對於素質教育從一起步就邁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對於素質教育能否有活力,能否有後勁,能否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心理素質與生理素質並重,更為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我們在確定終結性評價子目標時將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素質放在較自然素質(生理素質)更為顯著的位置上,對它們的賦分均超過了對生理素質的賦分;同時還針對心理素質的潛在性特征,設計了“中學生心理測量、診斷卡”等輔助量表,以便教師對症下藥,加強心理谘詢疏導。之所以如此,除了心理素質發展對於中學生的成長來說確實非常重要,而我們過去在很長的時間內對此有所忽視之外,還因為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問題(請參閱本書第六章的有關內容)。

3.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為注重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在得出關於一個時期(學期、學年、初高中階段)素質教育效果的準確認識上固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它對於已經過去的尤其是效果欠佳的教育過程來說卻畢竟回天乏術。而形成性評價卻能夠隨時發現問題並及時矯正,進而保證健康的素質教育過程的形成,則最終得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4.靜態性評價與動態性評價相結合,更加注重動態性評價我們選取了中學各類專題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幾項,設計了“體育運動會學生素質表現記錄卡”、“讀書節學生素質表現記錄卡”、“藝術節學生素質表現記錄卡”等輔助量表,以便為中學生在動態中展現聰明才智、表現個性特長創造條件,也便於有關部門了解素質教育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使得動態性評價與靜態性評價達到有機的結合。

5.對於不同的理論觀點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更加重視新世紀的時代要求在素質結構的看法上,當前理論界比較公認的兩種觀點“五分法”和“三分法”都有一定的立論依據,都擁有一定的讚同者。對此,本書不參與爭論,隻是根據兩種觀點的立論特點為我所用,使其為素質教育評價目標體係的建立服務。“五分法”盡管未能注意各類素質之間的內在結構性聯係,未能遵守形式邏輯而有相互重疊繁瑣之弊,但是這種看法具有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目標嚴格對應,操作性強等優勢,所以我們將它作為素質教育形成性評價子目標以及終結性評價子目標中學校素質教育成績這一部分的提出依據。但在製定終結性評價子目標中學生群體素質水平這一部分時,如果還以“五分法”作為理論依據去考慮,則既有重複之嫌,又會使得終結性評價子目標體係過於繁瑣而失去了可操作性。這時我們想到了簡明概括、邏輯嚴密且能體現個體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曆程的“三分法”素質結構,以它為理論依據確定終結性評價子目標中的學生群體這一部分,能使評價目標體係在簡明概括、邏輯嚴密的同時帶上鮮明的時代特色,這是因為“三分法”結構的最高層次社會素質中更為強調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和社會生存素質,這些素質都是21世紀新時代所特別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