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3 / 3)

1.感知力

主要是通過觀察、感覺和知覺使人同外部世界聯係起來,從而產生對客觀世界感性認識的能力。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富於創造性的人對自己、他人,對事物都有敏銳的覺察力,尤其對於問題的所在極其敏感,敏銳的觀察是發現問題,進行創造活動的前提。

所謂觀察,是一種積極的、目的明確的、有選擇性的感知。創造活動始於觀察,它是充分占有資料,增加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科學研究,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都離不開觀察。觀察者有時會把全部力量集中於研究對象上,要達到專一觀察的境界,就得十分重視發展注意力。注意是對客體的一種指向性和集中性的認識活動。借助注意,可以更完全、深刻地感知事物的特征,提高人的感知力。

2.記憶力

將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一成不變地保留和貯存下來,稱為記憶。記憶是一種包括保持識記和個人經驗再現的心理過程。記憶的生理基礎是大腦皮質神經聯係留下的痕跡的恢複。大腦的記憶區是貯存信息的總“倉庫”。

任何一種創造活動,必定先要把已識記的材料進行整理和聯結,沒有這種整理和聯結,就不可能有聯想,更談不上創造。有些創造領域,各種感官產生的記憶,對創造活動有特殊作用,例如畫家要求有最佳的視覺記憶,作曲家、歌唱家的聽覺記憶又非常重要。所以,記憶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如果排除記憶力,任何創造活動都是不可思議的。

3.思維力

指在已取得的知識中,經過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邏輯思維活動,得出新結論的思維能力。它是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有形式,也是人們認識過程的高級神經活動。人們通過思維來認識事物,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預見和推知事物的發展。沒有思維,便沒有創造性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的本身就是創造性活動。

從思維過程的狀態來看,創造性思維在總體上總是表現為:

……à收斂思維à發散思維à收斂思維à……發散以便於聯想,尋找各種知識組塊之間的可能的組合,發現推理的起點。收斂以便於集中思考,驗證由發散思維所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對其補充,修正或提出新的方案。

我們傳統的教學形式往往隻是單一的收斂思維,卻偏廢了發散思維。教師隻是講教材上形式惟一的一些概念、定理及其證明,接著講幾道例題,再就是模仿例題做幾道練習題,並且習題存在著惟一正確的答案。這種呆板的教育教學形式扼殺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可能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例如有這樣一道測試題:“請從下麵4個圖形中挑選與眾不同的圖形:A。圓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半圓形;D。桃形”。一般學生隻習慣選擇一個圖形,完了再不往下思考。實際上,此題答案是不惟一的,不絕對的。如果你選擇了A,是對的,因為隻有圓是一條處處光滑的曲線。假如你認為是B,也是對的,因為隻有三角形是全部由直線構成的。至於你選擇了C和D,也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因為C是惟一由直線和曲線構成的圖形,而D的與眾不同是它的不對稱性。由於評判的標準不同,便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為什麼會產生絕大多數同學得到的單一圖形的結果呢?這是否是傳統教育的結果?學生缺少好奇心和想像力,習慣於收斂思維。

4.想像力

人在頭腦裏表象出過去感知過的東西,創造過去未曾遇到過的物體和現象的形象,產生尚待創造的東西的觀念——這一切組成了一種特殊形式的心理活動——想像。

想像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表象的誇張、升華、理想化的過程,是新形象的創造。它可以脫離現象,但卻是以現實為基礎的。例如,作家通常需要融合許多同類人物身上有代表性的特點,才能創造出典型的藝術形象。機械設計師通常需要結合許多同類機器的構造,才能設計出新機器的圖樣。“千裏眼”、“順風耳”是在現實的眼、耳基礎上想像的產物。

創造活動常常受益於想像力,它如同給創造者的創造活動安上一雙敏銳的慧眼,能夠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微積分的發明是17世紀最偉大的數學成果,它是牛頓在許多數學家長期研究求切線斜率、求瞬時速度和研究曲邊形麵積求法的基礎上,通過想像形成粗糙而可貴的最初思想的。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首先是在想像中完成的。想像有兩個重量不同的球A、B, A重於B。按亞裏斯多德的傳統觀點,A落得快,B落得慢。然後把A、B拴在一起,於是,一方麵由於B落得慢會牽製A,因而下落的速度比A慢;另一方麵,由於A、B的總重量大於A,因而又要比A下落得快。由這個矛盾推出,重物比輕物下落快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

18世紀中葉,德國科學家朗白爾在天文儀器相當落後的情況下,憑借他超人的知識、智力和想像力,認為“宇宙的結構是無限的,是由無窮個等級不同的體係所構成,太陽是第一體係,包含太陽的星團是第二級,銀河係是第三級,許許多多的銀河係共同組成第四級,再上去還可能有第五級、第六級,等等。”200年來,天文學的發展證實了朗白爾的遠見卓識。他的想像力在他偉大的創造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個人在強烈的創造動機(需要)的推動下,將個體的各種認知能力運用到某些內部的與外在的材料上,從而產生有一定社會價值或個人新經驗的產品的複雜過程便是創造活動。中學生的創造活動主要表現在學習活動中的創造性個性,而不指望他們會有驚天動地的發明創造,在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國內外學者根據大量的研究,總結出創造性個性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1.準備冒險,有思維的大無畏精神,有膽量說出不成熟甚至是幼嫩的觀念,不怕超出習慣東西的界限。

2.易衝動性、陣發性、意見和評價的獨立性被認為是創造性個性的標誌。

3.極其喜愛在使他感興趣的那一個領域裏勞動。

4.愛好“遊戲”,珍視幽默,對滑稽敏感。幽默感是與一些極為重要的個性特征相關聯的,如思維的廣闊性、聯想的敏捷性、“思維遊戲”的大膽等。

5.自信、自尊並有逾越思維的習慣範圍和有限視野的能力。

6.獨創性,但又不是過分的奇異,不是竭力強調自己的特殊性。

7.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強烈的感受性和求知欲。

8.善於集中注意,並且長期地堅持注意到某一問題、選題和難題上。

9.堅韌、頑強,目標明確,要求嚴格,有運用某些不很明確的概念的能力。

雖然中學生的創造力還比較幼嫩,創造活動應突出體現在富有創造性個性的學習活動之中,但這一階段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發明家,他們的創造性個性和創造才能都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尤其是中學階段更有它的特殊性。小學時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有關讀、寫、算的基本知識技能,到初中時期,不僅學科增多了,而且每一學科的內容比以前擴大和加深了,進入高中階段,則學習的內容更為複雜和深刻,它已反映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的有係統的基本規律,也更多地需要運用觀察、實驗、類比、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推測、證明等一係列科學發現的方法和手段。從兒童、少年、青年初期的認識發展過程來看,一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進入到抽象邏輯思維,又從經驗型的邏輯思維轉向理論型的邏輯思維,以致產生了最初的辯證思維;二是由口頭語言向書麵語言過渡,從感性的隻限於外界事物的認識,發展到內部語言,兒童逐漸出現有意的心理過程。所以,高中階段的學習對成才尤為重要。有人曾對華東師範大學近200名研究生、中年骨幹教師和老教授作了一次調查,題目是“哪個學段對您成長影響最大”?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和研究生的意見是驚人的相似,他們都認為,影響成才的第一位學段是高中,占調查人數的50%以上。可見,高中學段的教育對創造活動與創造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莊稼有農時,人才有學段,誤了農時影響莊稼一季,誤了學段影響人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