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2 / 3)

何謂“個性”?當代心理學家通常把個性理解為:使這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的有機結合,並從個體心理過程去探討個體的作為心理特征的個性的形成。哲學上把人的個性理解為主體的個性表現。主體性是普遍性、共性,在每個人身上,主體性又因他們各自的內在和外在條件的差異而表現為個體的主體性。教育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自由、平等、獨立的人格,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的主體意識。

(二)健康個性的目標

要促使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目標的形成,首先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特別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麵發展為出發點”、“以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思想。學生的全麵發展包括知識技能的獲得,綜合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等等)的形成,個性品質的培養,生理心理的發展。在正確協調各種關係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核心。

個性的一般含義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傾向性和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之總和。這裏的“意識傾向性”,是指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觀點等,“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意誌、性格、愛好、氣質等心理品質。所以,從普遍意義上講,健康個性目標即是學生的全麵的和諧發展,亦即知識技能的獲得、綜合能力的形成、個性品質的培養和生理心理的發展。現在,我們再將個性目標分成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兩大領域作稍細一點進行考察,不過這裏提供的是美國教育學家B·S·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其教育目標分類學在世界範圍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與我們期望獲得的個性目標基本一致。

1.認知領域

(1)知識:這是包括對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對某一式樣、結構或環境的回憶。知識的目標最強調的是記憶的心理過程。

特定事物的知識,即對於特定的、孤立片斷信息的回憶。

處理特定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的知識,即關於組織、研究、判斷和批評的方式方法的知識。

某一範圍內的普遍事理和抽象概念,即用以組織現象和概念的主要格局和式樣。這是一些容量廣闊的結構、理論和通則。

(2)領會:這是表示最低層次的理解。它所指的了解或領會類型,是說個人知道傳輸給他的是什麼,而且能在無需聯係其他材料時,使用傳輸給他的材料或概念。

轉換,這是在把信息用易懂的文句重述或將其從一種文字或形式轉變為另一種文字或形式時,通過謹慎和準確做法來顯示的領會。

解釋,即一項信息的說明或概述。

外推,即把趨勢或傾向延伸到已知數據範圍以外,以求確定與原始信息所述條件相符合的含義、後果、推論、效應等等。

(3)應用:即在特殊和具體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4)分析:即把某一信息剖析為它的組成要素或部分,藉以弄清楚概念的相對層次,並使所表達的各概念之間的關係顯示明白。

要素分析,即辨認出某一信息所包含的要素。

關係分析,指對信息中諸要素和各部分間的聯係和相互作用的分析。

組織原理分析,即對使信息組合成整體的組織體製、係統安排和結構聯係的分析。

(5)綜合:指把諸要素和各組成部分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個整體。

作出獨特的信息交流。製定計劃或成套操作。推導出一套抽象關係。

(6)評價:即對用於既定目的的有關材料和方法的價值作出判斷。

按內部證據判斷,即從諸如邏輯準確性、一貫性和其他內在準則,對信息的準確性作出評價。

按外部準則判斷,即參照挑選的或回憶起來的準則,對材料作出評價。

2.情感領域

(1)接受:學習者已經感到某些現象和刺激的存在,即他願意接受和留心它們。

接受又可分解為:覺察;願意接受;控製或選擇的注意。

(2)反應:除了僅僅看見某一現象外,還需對這一現象做點什麼?

反應又可分解為:反應中的默許;反應的意願;反應中的滿意感。

(3)估價:即所謂某一事物、現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帶有某種信念或某種態度的特征。

估價可進一步分解為: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偏愛某種價值觀念;承諾感。

(4)組織:把諸價值觀念組織成為一個係統,確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樹立起支配作用和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

組織進一步分解為:價值的概念化;價值觀念係統的組織。

(5)性格化:各種價值觀念已經組織成為某種內部一致的係統,長期控製著個人的行為,足以使他適應於按這種方式去行動。

這又可分解為:一般性定向;性格特征。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健康個性的研究已為世人所普遍接受。馬斯洛認為,健康個性者,即自我實現者。所謂自我實現者,是指業已或正在施展才能或充分發揮潛能的人。他在一係列具體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健康個性的15個顯著特點:

比較有效地觀察現實,並且比一般人更易於跟現實建立較為愉快的關係。

高水平地承認自己、他人以及人性的真實。自發、純樸、天真。

對問題的集中注意。

隱居的需要。喜愛獨處。高度的自主性。

不斷地欣賞新鮮的東西。

頻繁地產生“高峰體驗”。仿佛能周期性地遇到這種被稱為“神秘的”或“物我兩忘的”體驗。

社會性情感。這是對全體人類產生的親和感,對人類具有同情心和自居作用。

跟少數朋友或親愛者有密切的關係(雖然交往範圍不是很大)。

具有民主的風度。對各種各樣的人都一視同仁。強烈的倫理觀念,善於區別好與壞。

富有非敵意性的幽默感。

富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並不一定表現在寫作、音樂、繪畫以及不朽的發明上,而主要地表現於日常生活中,對處理一件小事的獨創亦是創造性的表現。

反抗社會上現存的文化類型。

(三)中學生的創造活動與創造力

健康個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創造性,創造性也是人性的一大特點,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活動。包括在某些生活方式領域中,不可能完全是通常方式的行為與思考的追隨者,或者說所有行為都完全依“拷貝”(COPY)方式進行。創造性除了一個人的智商因素以外,主要與環境與教育因素有關,必須從小發現、培養和發展。

創造活動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創造力在創造活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謂創造力,是對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的加工和創造,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概念、新的成果和產品的能力。例如一個作家要進行文學創作,必須有他的社會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各種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貯備,還要有大量語言知識材料的掌握,以及文字表達的技能、技巧。他不僅收集了許許多多的創作用的材料,而且還要對已積累的材料進行加工,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來。一個作家從幾十個以至幾百個同類人物身上,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東西來,然後綜合到一個人物的身上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知識進行科學加工和創造性運用在文學創作中的表現,即文學家的創造力。

創造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根據現代腦生理學的研究,大腦分為四個功能區:感受(從外部世界接受感覺)、貯存(收集整理感覺材料)、判斷(評價收到的新信息)和想象(按新的方式把各種信息結合起來),由此表現出四種基本的能力,即感知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這四種基本的能力,既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功能,又是構成創造力的基本要素。它對提高人的創造力,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