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學情境的啟發美
一定的教學情境能造成特定的心理氛圍,引起學生某種情感的體驗。特別是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能把學生帶入“憤”、“悱”狀態,引起他們欲罷不能的求知欲望,又受到強烈的情緒感染和心靈震撼,從而產生審美的心理效應。特級教師於漪教《周總理,你在哪裏》一課時,首先她以喚起同學們對周總理的懷念來導入新課:“同學們,最近我國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國唱了一首歌,轟動了整個巴黎,獲得了崇高的聲譽。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歌不僅唱出了我們的心聲,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聲。”“今天,我們要上的課就是這首歌的歌詞”,隨著她莊重的語調,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仿佛感到歌詞中那深沉高亢的旋律,如山穀在回響,大海在呼嘯,千山萬水都在深深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同學們的眼眶裏,淚珠在滾動,在閃爍。於漪老師精心設計的以情動人的情境,既使學生感情激蕩,從心靈上受到震撼,打心底裏要向周總理學習,同時又在學會做人問題上受到深刻教育。
3.教學活動的節奏美
教學活動的節奏美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教學的緊張度,一是教學的難度;適當的緊張度與難度有機結合,以及它們在教學中有規律的變化,就構成了課堂的節奏。學生在富有情趣、科學而有節奏的氛圍中學習,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因為它比單一枯燥、一味追求高速度或高難度的教學要好受得多。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節奏美感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的傳達媒介。”創造教學美,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生理心理變化的規律,對教學進程與結構作出藝術化的設計,做到疏密相間,張弛結合,有鋪墊、有展開、有高潮,還有餘味無窮的結尾,等等。隻有這樣不斷努力實踐,才能使教學活動節奏美的作用得以體現。
4.教學方法的藝術美
科學地選擇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如果能與一定的藝術性相結合,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教學方式方法的藝術性須與教學內容有機統一,它還須具有多樣化的、能吸引人的形式特征。這樣才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審美的享受。
各科教學都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可是相對來說,文學和音樂、美術課的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有利於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語言有鮮明、生動、形象的特點,它在敘事抒情、描寫景物時能收到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入其境的效果,有利於發展馳騁想像的能力。特別是經過加工凝練、富有表現力的形象化藝術語言,不僅能喚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深刻的美感,而且這種美感還可以激勵欣賞者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基本的措施是組織學生開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評論以及指導他們的文學創作活動。音樂的美主要由音響的組合、旋律的展開、節奏的起伏和音色的融合組成,可喚起人的審美情趣。一位教師在教《草原》一課時,就選用了一首描繪內蒙古大草原風光的樂曲,在悅耳的馬頭琴聲、鞭子的輕響聲及嗒嗒的馬啼聲中,仿佛置身於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在教《十裏長街送總理》時播放了《哀樂》,創設了一種特定的悲哀氛圍,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美術課的內容中繪畫是最基本的。繪畫是運用色彩、線條和形體來反映自然美和社會美,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立意、構圖、線條與色彩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形體感、線條韻律感、質感和構圖感來反映意象美、形態美和境界美,從而喚起人的審美情趣,獲得美的享受。可通過美術作品的觀賞與創作,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並發展相應的繪畫能力。
(四)情景交融,追求育人效果
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既離不開感情的投入,也要充分發揮“景”的作用,隻有二者有機結合,才有利於提高育人效果。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情景的因素,創設動人情境,情景交融才會增強教育教學的感染力。以生動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廣遠的意境,使學生的認識伴隨著情感,不但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起到以美輔德的作用,還能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從而使他們以愛科學為美,以愛國為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他們全麵和諧地發展。
怎樣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其一,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可以帶領學生走向農村,走向工廠,參觀名勝古跡、科技館、新建工程等;根據教育教學需要,還可以組織學生春遊、冬遊,參加夏令營和野外考察,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開展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了解社會國情,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二,在環境因素不具備的情況下,教師可用兩種方法力爭情景交融:一種方法,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繪聲繪色,聲情並茂,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特級教師於漪在上《春》那節課的開始,就是通過生動的語言把同學們領進對春天的回憶和向往之中:“春,列為四時之首,它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季節。一提起春,我們就很容易記起‘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類的優美詞句。……在《春》這篇散文中,朱先生寫春的內容可多啦!他寫了春天裏的草、花、風、雨、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這時,同學們仿佛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以賞心悅目的體驗情感,急於了解朱自清是怎樣描寫春景的。另一種方法是采用錄音、錄像手段,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一位老師在講授《飛奪瀘定橋》時,選用《東方紅》舞蹈史詩中飛奪天險一段的錄音,同時播放了投影片,學生眼看風煙滾滾,火光衝天,鐵索橋被燒紅了的驚心動魄的畫麵,耳聽機槍的響聲、炮彈的轟鳴聲,以及團長激動人心的喊聲,猶如身臨其境,對革命前輩的革命精神肅然起敬。錄音錄像不僅可以用圖像符號呈現教學內容,而且同時伴以解說,音響、音樂有機結合,從而加強了課堂信息傳遞的效果。實踐證明,利用上麵的方法,既能使師生情感融合共鳴,又可使學生的理想和人生觀得到升華。
最後,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情與景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要努力使二者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因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在一些自然景象和社會現象難以觀察到的情況下,就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使用錄音錄像現代化教學手段。我們反對不分重點一般,為圖熱鬧而盲目采用錄音錄像等的做法,同時也反對現實中有“景”而教師怕麻煩而不利用的思想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