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這種認識過程教師是無法代替的,所以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學習動機,可見培養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為此,教育工作者要具體深入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確定學習目標。教師要對所教內容正確定位,在導入新課時最好先提出學習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揭示學習目標。例如“麵積和麵積單位”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常常要用到麵積的知識,掌握麵積的含義、常用的麵積單位,對今後的生活學習將起到重要作用;接著指出本節課要求學生領會麵積的含義,掌握常用麵積的單位。在教常用的麵積單位時,教師指出要求學生記住的常用麵積單位有哪些,能比劃它們的大小;再讓學生讀課本上的有關內容,畫一畫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等有多大,議議它們之間的大小關係,說一說實際例子。這樣整個學習過程在目標指導下有序地進行,易於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興趣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就數學課來說,教師可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創造求知情境,用數學魅力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用學習成功的體驗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逐漸使學生樂於學習數學,從而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可見,教師主導作用必須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實現。
其次,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探索、創新。
啟發式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采用多種方法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思想。是與注入式相對立的教學方法體係。為了把年輕一代培養成具有主動進取精神和勇於開拓創新的合格人才,廣大教師應以堅持啟發式教學作為改革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從教師一方來說,啟發式教學思想要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搞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還要體現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上,包括設疑解惑等。在這些環節上,凡是學生能想出來的就讓學生自己想,凡是學生自己能動手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在學生困惑時老師要給予啟發、點撥,讓他們“跳一跳摘桃子”,教師不能急於拋出答案。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三張同樣大小的紙條,分別平均分成2份、4份、6份,把其中的1份、2份、3份塗上紅顏色並標上12、24、36.學生觀察比較後,可直觀地得出12=4=36.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左往右看,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從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又有什麼變化?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再讓學生討論‘相同的數’是0可以嗎?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有何關係?這樣,學生通過操作、觀察,隨教師的點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探索研究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使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認識得到深化和發展,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
錢萍:《做學生的引路人》,《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年第1期。
再次,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古人說,“授人一魚,隻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說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非常重要。可是仍有一些教師對這個問題不重視。如讓學生搞好課前預習,而怎麼個預習法教師並不指導;要求學生背這記那,但從不教給科學的記憶方法。這實際上等於隻要求過河而不幫助架橋一樣,學生的積極性再高,收獲也不會理想。
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包括思維方法和學習技巧。有些學生成績差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缺少科學的思維方法,遇到問題盲目解決,打不開思路。教師特別要注意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如閱讀法、歸納演繹法等等。應依據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進行滲透,使學生逐步領悟、掌握、運用這些思維方法,拓展學習思路。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地利用時間和利用大腦,學會科學的讀、寫、記等技巧也很重要。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和創新精神,既管教又管學,不斷提高自己了解學生和通曉駕馭教材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有機統一的。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要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目的。同時,學生主體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學生隻強調自己的主體地位而不尊重老師,不接受老師的指導和教育,那將無法達到學習的目標。
(三)營造氛圍,喚起審美情趣
營造氛圍,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又一重要策略。特別是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心理氛圍,對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用甚大。課堂心理氛圍是師生集體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影響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效果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具有審美價值的課堂心理氣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情趣結合的道德心理氣氛。教學中的“情”與“趣”有機結合是衡量課堂氣氛是否活潑的標誌。學生如果能真正體驗到求知需要滿足後的愉悅,感受到師生間認識與情感交流中的融洽與樂趣,產生對創造性智力勞動的渴望和歡快感,那無疑是一種精神享受;最美的精神享受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是要講究健康道德的心理氛圍,必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和倫理關係。課堂中師生共同活動的奮鬥目標,教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建立在社會主義人與人關係基礎上的團結友愛、相互尊重、刻苦勤奮和自愛自律等道德自覺性,都是和諧課堂氣氛的靈魂。另一方麵是師生情感融洽的人際關係。師生人際關係美才能使師生意向一致,合作協調,交往和諧,配合默契。這樣的人際關係最容易喚起人的審美體驗,振奮人的精神,成為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的內驅力:它既能激發教師滿腔熱情,千方百計教好學生,又能驅使學生對所教課程產生興趣愛好,消除心理負擔,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師要營造氛圍喚起審美情趣,必須做出以下努力:1.教學程序的結構美課堂教學的程序美也是美的形式特征之一,因為它反映了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教學程序的結構美,是指課堂教學的規範性與靈活性完善的組合與高度的統一。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和有序組織下學習,目標一致,諧調共振,不僅能使學生有所得,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前麵說到“分數的基本性質”那個例子,就組織得緊湊嚴密,井然有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做—思—議”有機結合,既使他們的認識水平深化發展,又培養了創新意識和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