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苑
抗日戰爭時期,中部白區黨的建設經曆了創立、發展壯大、破壞、恢複四個階段。
中共中部黨小組(臨時支部)的成立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部時局發生了兩個方麵的變化。其一,各界人民抗日愛國運動不斷高漲,形成了以進步師生為主體的先進隊伍,先進分子產生了建黨願望。其二,中部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民黨軍隊、縣黨部南撤,八路軍駐洛川地區部隊(包括富縣、洛川、店頭、中部)在作抗日準備的同時,介於地方工作,主要幫助地方做好抗日後援工作和建黨工作。在這種形勢下,駐軍副政委帥榮於9月在葛克俊家裏發展了晁清芳、田德霖、葛克俊3名黨員,指定晁清芳為負責人。中部白區產生了第一批共產黨員,誕生了第一個中共組織。帥榮多次給他們輔導黨的基本知識和幫助教育,轉變了他們的思想,提高了理論水平。同時不久,駐軍團部由葛克俊家裏搬至老爺廟,葛克俊也逐漸消極,帥榮決定除名,組織不再與其發生關係。11月,晁清芳在學生中發展了第一個黨員李士弼。同月,中共洛川工委成立,書記高克林。此時,八路軍駐軍部隊決定撤離中部。帥榮找到晁清芳說明了情況:我們是軍隊,沒有固定的地方,現在地方黨組織已成立,你們以後和地方黨組織聯係。於是,部隊走時,帥榮將晁清芳、田德霖、李士弼3人的組織關係介紹給洛川工委書記高克林。爾後,他們開始培養發展黨員。
中共中部黨支部的建立
1937年12月,郭景龍調到洛川工委工作,將中部數名黨員、進步教師向高克林作了介紹。高克林即派郭景龍前往中部進行聯係。來中部後與晁清芳共同將教師王繩祖、曹崇珍、馬驥林、寇振中(後叛變為特務)、寇忠信,以及剛從西安學校回來的鄭誌健發展為黨員。在學生中發展了宋伯喬、梁秀儒兩名黨員。寒假初,晁清芳、田德霖、王繩祖、曹崇珍、鄭誌健5名教師黨員持著帥榮寫的介紹信和新發展的黨員名單去洛川與工委書記高克林接上了組織關係。過年前夕,高克林趕至中部,在黃帝陵柏樹林裏召集了5名教師黨員會議,宣布成立中共中部教師黨支部,書記晁清芳,委員田德霖、王繩祖、曹崇珍、鄭誌健。為了便於開展活動,利於保密,會議決定在學生中再設立一個支部,書記李士弼,委員宋伯喬、梁秀儒。晁清芳為兩個支部的總負責人。
1938年1月5日,洛川工委舉辦了支部成員培訓班。10日,培訓班結束,晁清芳、田德霖、王繩祖、曹崇珍、鄭誌健5名教師黨員集體轉正,實現了中部先進分子的夙願。李士弼、宋伯喬、梁秀儒學生支部成員在店頭八路軍辦事處作了培訓。5月,黨組織發展了一大批黨員,有張好智、黨樹德、劉賜齡、劉樹仁、張富禮、張甲錄、鄭幫傑、高霞、郭自富、蘭忠厚、劉九齡、郭岱海、黨增錄、張俊得、郭誌強等,黨組織進入發展壯大時期。
中共中部地方工作委員會的誕生
1938年3月,黨組織在手工業者中發展了李秉坤,注入了工人階級成分。鑒於黨員人數已發展到27名,洛川工委派郭景龍到中部,在城內西部的一個土窯洞內召開支部書記會議,吸收支委田德霖參加。郭景龍在會議上傳達了洛川工委關於批準組建中共中部地方工作委員會的決定,宣布郭景龍為書記、晁清芳為組織委員、田德霖為宣傳委員、李士弼為青年委員。由於原支部書記都變動,會議決定劃分成立新的支部:城內支部,書記蘭忠厚;田莊支部,書記曹崇珍;太賢支部,書記馬驥林。並確立了北穀姚村工作點,由田德霖負責。
工委成立後,主要任務是:積極領導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為了團結各階層人民抗日,工委青年委員李士弼負責成立了“青年救國會”,組織學生學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戲劇,為組織教育民眾起了很大作用。工委將抗日救國會改為由各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組成的“抗敵後援會”,在全縣範圍內形成全國全麵抗戰的大好局麵。完全小學、中心小學成立了宣傳隊,由晁清芳、鄭誌健率領到東南原、隆太原進行抗日宣傳,曆時40多天,使黨的抗日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工委還注重青年學生的培養教育工作,在完全小學成立了“學生讀書會”,組織閱讀《新中華報》《老百姓報》《解放》等報刊和進步書籍,引導學生走革命的道路。為了提高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工委一方麵注意把黨的骨幹分子和優秀黨員送到洛川工委、邊區黨校培訓學習。至6月,共輸送5批,30多人次,基本達到每人普訓一次。黨員從此懂得了黨的綱領、性質、任務,提高了執行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自覺性、積極性。另一方麵則以《共產黨人》《黨員知識手冊》等刊物為教材,進行學習教育,使黨的各項工作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