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關中地委、專署決定將中心區正式改建為縣建製。縣委書記潘遠誌、副書記強建華、縣長李德錄、副縣長劉德政。下轄6個區,27個鄉,總麵積3750平方公裏,人口2萬餘人。
12月,國民黨軍隊兩次反撲,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製造無人區。有14名遊擊隊員、無辜群眾被殺害,數千間房屋被焚燒;群眾損失耕牛、羊500頭(隻),糧食1300多石。到處殘垣斷壁,一些嚴重的地方夷為平地。敵人為了割斷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聯係,實行移民並村,編製勞動集中營,造成東西100裏、南北200裏大的無人區,人口銳減50%之多。
中宜縣委、縣政府恢複工作後,迅速采取補救措施,醫治戰爭創傷,組織了280個變工組、生產組、搭工組,蓋新房2000餘間,安置孤老寡少,重建家園。
西府戰役開始後,中宜縣積極組織支前,在建莊、雙龍設立兵站2處,24個供水站;組織擔架隊,輸送傷病員519人次;引路送信8000餘人次,轉送軍糧550餘石;合計人工15000多個,畜工3738個,平均每個勞力付6個工,每頭畜力為9.74個工。
1948年5月下旬,西北局決定撤銷中宜縣製,6月決定重設雙龍中心區。書記劉德政(兼),後崔永興繼任,區長張紀甲。共轄兩區7個鄉。
6月28日,三原專員公署決定撤銷雙龍中心區,將所屬一鄉劃歸鄜縣,6、7兩鄉劃歸宜君,其餘4個鄉重新組成雙龍區,劃歸黃陵縣。7月31日,中共黃陵縣委、縣政府正式接收了雙龍區,劃為黃陵縣第五行政區。
白區的解放鬥爭
至抗日戰爭結束,中部白區黨的隊伍,經過幾年的整頓恢複,力量有了新的發展。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用革命的兩手對付蔣介石反革命的兩手,實現以中部區域為橋梁,東接雁門山,西連雙龍解放區,南通關中,北達延安、黃龍山,建立陝甘寧邊區東南部防禦地帶的戰略思想,1945年11月,洛川特委、雁門工委決定恢複成立中共中部工作委員會,機關駐地寺仙,書記李士弼。
中部工委恢複後,積極謹慎發展黨員,組織“睡眠狀態”的黨員進行活動,使黨的工作逐漸有了生機。根據中部所處的戰略地位,縣工委決定把工作重點放在敵人的內部瓦解突破上,為以後解放戰爭作好裏應外合的準備。當時共產黨員張世明任橋山鎮鎮長,處在敵人的心髒部位,首先成立起中共橋山區委,如同安上一顆釘子。隨後派張世明、張好信打入敵人內部刺探情報。他倆尋機獵取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名單、敵軍兵力部署、軍事設施、軍需倉庫位置、敵黨團組織分布以及三青團機要等重要情報。縣工委還注意在敵武裝人員中及鄉、保工作人員中發展黨員,先後發展了敵保警隊隊長張俊傑、排長劉建堂、保長劉生珍、縣政府文書郭俊傑等,使我黨控製了敵部分武裝力量和縣級要害部門。至1946年5月,橋山鎮、隆坊鎮、北穀鎮、太賢鎮和一些鄉保的政權基本由共產黨員擔任,徹底扭轉了不利的工作局麵。
1946年7月,中共黃龍特委成立後,決定把幾年來所積蓄起的武裝力量拉出去,開展遊擊戰爭,組織暴動,把敵占區搞亂,牽製胡宗南軍隊的封鎖,迎接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勝利返回邊區。要求所轄工委搞的“越亂越好,越快越好”。為了加強中部工委力量,領導遊擊戰爭,調馮力生為工委委員,派韋明海到中部東南原發動群眾,開展對敵鬥爭。
在縣工委的領導下和韋明海武工隊的活動下,迅速建立了寺仙遊擊隊和東南原4支武裝,中部的革命從此進入到武裝鬥爭階段。
8月中旬,韋明海到鄜縣向黃龍特委書記強自修彙報了東南原武裝力量的準備情況和攻打北穀鎮公所的計劃。特委決定22日晚智取。由於部分武裝人員急於公開活動,過早暴露了目標,加上沒有執行原定計劃貿然提前攻打,敵人有了充分準備。20日,敵人從洛川、中部出動了兩個連的兵力,分兩路對遊擊隊合圍。敵人首先將廟上駐紮的黨樹德、田有禮一支武裝包圍。遊擊隊在突圍中死傷6人。接著,敵人到洞咀村向李建斌、趙劉平率領的遊擊隊進攻,隨後進入田家河,打死打傷群眾7人。
工委在組織東南原武裝鬥爭的同時,成立了隆坊、太賢兩區委和北穀黨支部。至此,中部下轄的4個區,都建立了黨組織。
9月,李士弼在作戰中負傷,馮力生代理書記。此時,工委總結了北穀地區武裝鬥爭失敗的教訓,集結起失散了的同誌和槍支,在鄜縣吳家原重新成立起遊擊隊。11月,遊擊隊在安子頭伏擊了敵人的運輸車隊,俘敵數人,鼓舞了士氣。
1947年2月,為了抗擊胡宗南軍隊對延安的“重點”進攻,縣工委決定在寺仙遊擊隊和吳家原遊擊隊的基礎上成立中部遊擊支隊,支隊長雷治啟,政委馮力生,副政委李建斌。支隊下設3個隊,共百餘人。
3月1日,縣工委增加羅克、劉克榮、雷治啟為委員。4月下旬,中部支隊配合關中地方遊擊兵團解放了隆坊鎮,殲敵百餘人,繳獲敵大量武器彈藥。此後,為了牽製胡宗南軍隊向延安的進攻,控製鹹榆公路,支隊經常活躍在隆坊、太賢、橋山一帶,進行伏圈打點,攻堡拔釘,破壞敵通訊,發動群眾,抗糧抗款,造成進犯延安之敵幾個月內運輸中斷,首尾不能相顧。年底支隊已發展到300餘人,除幾個主要城鎮外,廣大農村回到人民手中,黨的組織也得到壯大與鞏固,黨員發展到137人,其中農民黨員114人。
1948年3月3日,西北野戰軍攻克了宜川縣城後,為了切斷延安、洛川守敵之退路,向中部地區迂回。7日,第二次解放了隆坊鎮,8日,和平解放了太賢鎮,隨後西野進入城東、城南主要村莊,直指中部城下。中部支隊也配合西野駐守城北馬家原,對縣城守敵構成直接威脅。9日,地下共產黨員張俊傑按照縣工委的指示,做好了保安團第三連連長李建邦、保警中隊隊長張懷得的工作,準備接應解放中部城。不料被敵察覺,使計劃不能如期實現。當晚,張俊傑、李建邦分別率領機槍連、保安三連起義到達馬家原與中部支隊彙合。10日早,張懷得率保警一中隊起義,餘敵倉皇逃竄。上午,中部支隊入城,宣告中部城解放。
在西野大軍向中部城周圍運動的同時,雁門支隊、中宜獨立營、建莊支隊、宜北遊擊隊同西野警四旅相配合,解放了西部地區。
3月11日,中部工委率14名幹部入城,進行對國民黨中部政權的清理接管工作。14日起,工委派劉懷義、高文誌、樊文泉、郭正義為區長兼區委書記,分別到太賢、隆坊、橋山、北穀四個區開展建黨建政工作。同時成立中部城市工作委員會,下設中部辦事處。辦事處履行政府職能,負責人馮力生。曾於3月7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嶽嵩為中部縣長,負責籌備成立縣政府,但一段時間內未到職。
4月初,於隆坊鎮白村成立了中共黃陵縣委、縣政府,書記馮力生,代縣長馮力生,保安科長羅克(曹誌謙)。在蘇家嶮黃龍軍分區將中部支隊改編為軍區獨立23團第3營,抽出一部分人員成立中部警衛隊。月未,嶽嵩縣長到職,縣政府報請取名“陝甘寧邊區黃陵縣政府”。
5月9日,嶽嵩主持召開了縣政府政務會議,討論了政府下設機構及人選。21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批複將中部舊名取消,改用黃陵名稱,鑄發“陝甘寧邊區黃陵縣政府印”,批準正式啟用。
6月6日,中共黃龍地委報經西北局批準,配備完善了縣黨政領導機構:縣委書記馮力生、縣長嶽嵩、組織部長楊森茂、宣傳部長韋明海、保安科長劉克榮為縣委委員;賈光健為縣政府一科長,王生枝為副科長。16日,縣委、縣政府首批任命了區級幹部。
8月底,健全了政府機構,下設4科1室:一科(民政科)科長賈光健,二科(財政科)科長陳興財,三科(文教科)負責人劉樹仁,四科(建設科)科長王生枝,秘書室事務秘書寇振華。建立縣屬機關有司法處、保安科、稅務分局、郵政分局。
11月,成立了縣警備大隊,大隊長嶽嵩(兼),政委馮力生(兼),副大隊長易生明,副政委郭正義,同時健全了區、鄉黨政機構。縣委下設4個區委會,18個鄉支部;政府下設4個區分署,18個鄉政府。26日,縣政府黨組成立。
1949年2、3月,郝玉堂接替了馮力生的縣委書記職務,劉克榮接替了嶽嵩的縣長職務。在縣委委員會中,正式設常務委員和執行委員。
5月,成立了黃陵縣警備大隊黨委會,郝玉堂為書記,劉克榮、易生明為委員,並成立了青年、婦女等群眾組織。
7月,黃陵縣接收了雙龍區。至9月,縣委建立有5個區委會,30個黨支部,1個黨委會,1個黨組,1個總支,共有黨員421人,其中農民黨員240人,團員27人。縣政府下設5個區公署,建立了22個鄉政府,以及75個行政村、369個自然村的政權機構。全縣縣級工作機構14個,共有脫產幹部290個。
在解放黃陵的戰爭中,中部支隊和革命武裝力量經曆大小戰鬥50餘次,200多名指戰員和群眾英勇犧牲。黨的英雄兒女,用生命和鮮血開辟了黃陵的新天地。黃陵全境解放後,縣委、縣政府領導人民迅速肅清了國民黨的殘餘力量,摧毀國民黨4個鎮公所(含18個保、360個甲)的政權組織,以及國民黨縣黨部、三青團(含25個區分部、7個區隊部、27個分隊)等反動組織,登記出國民黨黨員442名,三青團員423名,破獲特務182人,收編原地方反動武裝200餘人,收繳機槍5挺,步槍486支,短槍63支,手榴彈410枚,子彈4715發,徹底鏟除了反動階級賴以生存的條件。通過減租減息、支前等運動,提高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曆史地位,改善了群眾生活,體現了新社會的優越性,從而將黃陵的革命史推向新紀元。
選自《黃陵縣人民革命鬥爭史資料》1991年中共黃陵縣委黨史研究室編
作者簡介:
李浩,中共黨員,中師文化程度,生於1942年,陝西省洛川縣人。曾任黃陵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2001年9月退休。
脈苑,原名寇麥源,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生於1949年。1968年參加工作。曾任黃陵縣信訪局副局長、谘詢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