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國民黨軍隊侵占了中宜蘇區,縣委、縣政府撤出後經省委批準撤銷。

“雙十二”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陝甘省委恢複進駐店頭,以中國工農紅軍駐中、宜、洛辦事處的名義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給店頭地區黨的發展工作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1937年4月,店頭區委打破縣域界限,在雙龍、建莊、倉村發展了大批黨員,在店頭區委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中宜工委。月底至5月下旬,陝甘省委、省政府撤銷後,關中分區接管了這一地區。將辦事處半公開化,領導機關分為黨委與政務。根據國共兩黨劃分出的區域界限,鹹榆公路以西地區歸店頭辦事處管轄,即形成以店頭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迅速出現黨、政、軍、民、學、群團共創模範區的局麵。

白區先進思想的產生

1930年至1932年,大革命時期的黨員吳敬梓、郭文卜在中部完全小學任教,張傑、魏崇珍在魯村任教。他們利用講壇給學生介紹進步書籍,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鞭笞國民黨政府的腐朽統治和不抵抗政策及其造成的惡果。這些啟蒙教育激發了牛書申、晁清芳、馬儒璧、田德霖等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和追求真理的熱情。他們即與國民黨中部縣長蔚濟川進行了鬥爭,提出“裁局並科減輕老百姓負擔並進行賑濟”等要求;還組織了抗日宣傳隊到城鄉宣傳,動員廣大人民團結起來,抵製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投降賣國政策。

1933年秋學,晁清芳、王繩祖、鄭誌健、李俊傑、郭岱海等許多有誌青年懷著拯國救民的抱負,慕名陸續前往延安四中、榆林六中、華縣鹹林中學、西安二中等有黨組織活動的進步學校求學,使他們的思想得到鍛煉和提高。1934年,牛書申棄教從戎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影響頗大,為青年學生開創了路徑,也實現了自己的革命夙願。

1935年4月,晁清芳在華縣鹹林中學就讀時,加入了中共鹹中地下黨組織,並擔任支部宣傳委員。以後,田德霖、劉錫榮等常到鹹林中學,接觸黨支部油印的《馬列理論摘要》《俄國十月革命成果》等宣傳資料。鄭誌健、王繩祖這時在西安、鹹中參加了學校抗日救國會,與進步學生一起組織學潮、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革命活動。這些在外地的學生,每次回縣都要攜帶一些宣傳品,給家鄉的摯友、同學秘密傳閱。這樣就使先進思想在中部逐漸傳播開來。

1936年2月,田德霖、王繩祖等進步教師在黃帝庵辦起私立小學——橋陵小學。這時,郭景龍在洛川棄教以醫生為名,住於該校,計劃尋找組織。5月,鹹中黨組織遭到破壞,晁清芳和鹹中支部書記何俊川、委員嚴吾美、吉慶有逃離學校,躲到中部。在晁清芳、郭景龍及私立小學幾名教師的幫助下,在該校安排了何的職業。他們便以教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6月,他們商議在該校建立黨組織,用新的思想指導辦學,啟用新課本。但隨即被國民黨政府發覺。國民黨以“有共黨活動”的“罪”名,勒令中止辦學,致使建黨工作未能實現。晁清芳、何俊川從此隱居鄉下,田德霖去開封西北中學求學。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開始了國共重新合作的新時期。1937年2月,紅軍718團進駐中部城,迫使國民黨中部縣政府向著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轉變,這給中部建黨工作造成良好契機。

春季,晁清芳、曹崇珍、馬驥林在縣立完小任教,田德霖、王繩祖在橫範中心小學任教,劉賜齡、劉九齡、黨樹德在田莊小學任教,以晁清芳為核心組織了“教師聯合會”。這些進步教師在各地學校向學生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宣傳黨的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介紹毛澤東、魯迅著作,發動農民搞募捐,支援抗日前線。田德霖、王繩祖還在中心小學發起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晁清芳等教師在完全小學組織起抗日宣傳隊。在抗日洪流激勵下,湧現出馮力生、劉克榮、李士弼、郭誌強、賈光健、寇忠信、寇守中為骨幹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先後掀起反對王學山、王國權的學潮鬥爭,震動了中宜地區。也曾因鬧學潮,有2名學生被開除了學籍,7名被反動政府關押。正是反動派的倒行逆施,促使了他們的思想進一步成熟。馮力生、賈光健、劉克榮等隨即進入了邊區。

在進步師生的帶動下,全縣抗日愛國運動日趨高漲。軍民在同做抗日募捐的活動中,晁清芳、田德霖同駐軍718團副政委帥榮建立了聯係。通過帥榮的幫助,以晁清芳、田德霖為中心的進步力量,產生了建黨的強烈願望。

抗日戰爭時期蘇區黨的建設

1937年5月,我黨建立了以店頭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了打通連接蘇區的路徑,控製關中與陝北的地下交通線,“七七”事變後,辦事處黨委遂派武德榮前往雙龍鎮恢複了該地黨的地下組織,成立了黨小組。同時決定將中宜工委與辦事處黨委合並,成立中共中宜縣委,仍以八路軍辦事處的名義開展工作。書記王浪超,9月後由牛漢山繼任。1938年4月,又調李篤信為書記。同月,縣委派劉德科、常清雲到雙龍建立了中共雙龍區委會。與此同時,建莊區也成立了黨的組織。1939年秋,薛誌仁為縣委書記,由於形勢緊張,工作轉入地下。

1940年3月,針對國民黨軍隊對店頭的包圍進攻,為了做好反擊與撤退的兩手準備,於是洛川特委、中宜縣委派郭景龍率5人工作組到達上畛子,成立了上畛子區委。至此,店頭抗日根據地與陝甘根據地連成一片,而且恢複建立了關中通向延安的地下交通線。

同年4月10日,洛川特委、中宜縣委撤離店頭,解放了雙龍。5月,成立了中共雙龍工委,書記郭景龍,轄雙龍區委和上畛子區委。同時成立了農民赤衛隊、農會,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分配土地。還成立了雙龍遊擊隊,大隊長徐力成,政委慕生忠。

8月,雙龍解放區對外稱為“雙龍墾區”,履行政府職能,管理處處長郭景龍,轄雙龍區政府和上畛子區政府。

10月,郭景龍被調走,遊擊大隊徐力成陣亡,薛誌仁為工委書記、遊擊隊大隊長,孫潤華為墾區管理處處長。

1941年12月,關中分區委派要員對雙龍墾區進行整編,劃分為雙龍中心區和上畛子普通區。中心區書記為李篤信,區長李懷珍,副區長任生海;普通區書記為劉德政,區長廖勝德。

1942年至1943年,雙龍中心區針對國民黨的封鎖政策,開展了整風、大生產、練兵三大運動,渡過了困難時期,並成立統戰機構,薛誌仁為統戰部長。

1944年1月,關中分區將鄜縣槐樹莊地區劃歸中心區管轄。

1945年1月,中心區根據中共關於整訓部隊的指示,對民兵、遊擊隊再次展開練兵運動,在高窯子、雙龍鎮兩處舉辦了教導隊,培養了50多名軍事骨幹。

6月,中心區區委、區政府機關從林灣搬至雙龍。

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心區黨員發展到78名,建立了7個支部,民兵、遊擊隊人數擴大到500多名。這是雙龍解放區革命力量空前壯大的重要標誌。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雙龍解放區和白區黨的組織都經曆了發展壯大、武裝反抗、醫治戰爭創傷曲折複雜的鬥爭曆程。

雙龍解放區的建設

抗日戰爭結束後,雙龍中心區抓了練兵、減租生產、壯大組織三個中心工作,教育黨內外幹部群眾學會運用革命的兩手政策,以反對反革命的兩手,使解放區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

1945年10月,在雙龍成立雁門工委,薛誌仁為書記,負責中部、宜君、蒲城、白水、銅川、富平等縣黨組織的發展工作和武裝鬥爭,調劉克榮為中心區委副書記。年底,中心區完成各分區及其鄉的民主選舉工作,產生了3個分區9個鄉的民主政權,黨員人數已發展到140名。

1946年2月13日,中心區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參議會,民主選舉了中心區參議會議長、常駐議員、議員和出席關中參議員代表,產生出中心區區長、政府委員。即:議長薛誌仁,常駐議員阮世龍、李篤信等20名中心區議員,19名議員代表;劉德政區長以及5名政府委員,委員中有3名共產黨員,1名哥老會成員,1名無黨派人士。

3月,中心區委舉辦了鄉支書、鄉長訓練班,提高了幹部的理論和工作能力,改變了黨政不分的狀況。4月,整頓了鄉級黨組織,進行黨員普查登記工作。6月,中心區實行由減租減息改為從地主手中沒收土地分配予農民的新政策,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8月,二分區25名民兵在副區長賀嘉玉的率領下,同薛誌仁領導的教導隊、韋明海領導的武工隊一起,出擊白區,東到雁門山腳下,南至宜君、銅川交界,曆經12天,往返千餘裏,先後摧毀2個敵保公所,繳槍50餘支。在宜君思彌村衝出200多名敵人的包圍圈後,於瓦渣嶺全殲銅川保警隊,繳獲新式步槍20餘支,俘敵18名,從而搞亂了敵占區。

9月,在雙龍以教導隊和中心區民兵為基礎,成立了雁門支隊,揭開了中宜地區解放戰爭的序幕。為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作好自衛戰爭的準備,中心區委重新整編了鄉級黨組織和政權。全區有9個黨支部,18個黨小組,151名黨員。12月,各分區先後召開了黨的代表大會,民主選舉出區委會和產生出席中心區黨代會代表。

1947年4、5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雙龍中心區,均被擊退。我軍乘勝東進鹹榆路,解放了隆坊鎮,殲敵100餘人。

同年7月,萬家梁戰役結束後,關中軍民由戰略防禦轉入進攻階段。中心區根據關中分區“盡快把鬥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擴大革命鬥爭的規模和影響,奠定最後勝利的基礎”的指示精神,迅速派出幹部開辟建莊、店頭、焦坪新區工作。8月2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李德錄為中宜代縣長、劉德政為代副縣長,負責籌建縣製工作。

9月,國民黨集中了2個旅3個團的兵力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清剿”,雙龍遊擊隊、民兵配合地方兵團給敵以致命打擊,挫敗了敵人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