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池施工相反的軒轅廟山門施工,是在嚴寒的冬天進行的。11月開工時,氣候已變得非常寒冷。他們投資12萬元搭起鋼架,買來48塊大帆布把整個山門施工現場包裹得嚴嚴實實,篷內用8個大汽油筒改造的大火爐晝夜不停地燒,保證了施工所需溫度。整個山門石材重量達540噸,連鋼筋混凝土總重量為1215噸,18根大理石柱子,一根就重5.6噸,僅地基就挖了12米深。施工現場狹窄,大型機械不好行動,80名技術人員和工人晝夜不停倒班幹。山門結構較為複雜,5噸多重的柱子縱橫交錯,必須分毫不差。指揮部高級工程師劉新運、工程師黃運金和八公司整黃項目經理王景軒日夜堅守在工地上。經過3個月的艱苦奮戰,巍然的山門終於屹立在黃帝廟前,成為整個陵區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榆林地區交通工程公司的幹部職工們正在投入緊張的登陵道和神道的施工中。他們的施工現場在高高的橋山之上,山高、風大,幹部工人們的手全裂開了血口子。工人趙振雄卸花崗岩時被滑落的石材截掉了半截腳拇趾,剛過了4天,便用一塊枕巾裹著腳,一瘸一拐地上了工地。
在一期工程順利進行期間,全球華人牽心的黃帝陵古柏防火消防保護工作已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原規劃在二期工程中進行的消防工程,在中央領導的重視下,已提前到一期工程中進行。現已在黃帝陵寢的鄰山上修了兩個13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鋪設了3000米的防火輸水管道,水已引到黃帝陵前。
五
整修黃帝陵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使廟前區展示了黃帝陵的宏大氣勢,平直的軒轅橋和陡然升高的龍尾道的空間對比形成氣勢,再加上沿途的石闕、石牌坊、石華表、石燈等小飾品,讓人感受到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氣氛。
二期工程也將進行。全部完工後,整個陵區將呈現“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聖地氛圍。
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廟區和功德壇。廟區為三進套院。現廟院將改為“古柏大院”,用以展示珍貴的“黃帝手植柏”“漢武掛甲柏”等最具代表性的16株古柏。兩側碑廊將存放展出自漢代以來曆代君王“禦製祝文”和孫中山、毛澤東等近代偉人祭文石碑。第二院落以“人文初祖”殿為主體,為前後兩院的過殿。第三院是今後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規模舉行祭祀活動。功德壇為中華同心碑林,是中華子孫緬懷黃帝功德的主要場所。功德壇與印台山隔河相望,采用大尺度弧形石作粗獷浮雕以表現黃帝功德無量。在浮雕前還將設小廣場,供舉行一定的儀式和觀景之用。
整修後的黃帝陵區占地3.24平方公裏,6大區域把陵、廟、山、川、水、城融為一體,不久將屹立於橋山之巔、沮水之畔。
選自1997年4月4日《陝西日報》
作者簡介:
銀笙,中共黨員,1946年生於陝西省宜川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曾出版長篇小說《狼煙》《嘯傲長天》《銀笙散文選》等10多部。
蘇世華,中共黨員,1957年出生,延安市人,省委黨校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