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笙 蘇世華
一
整修黃帝陵工程,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翹首關注。
清明節前夕,我們專程趕往黃陵縣。沿著210國道行至印台山上,抬頭是藍天白雲,對麵是蒼鬱的橋山。古柏掩映,沮河似綠色的飄帶,纏繞在山下。古老的高原正煥發出綠的生機,給人感歎,給人振奮,給人活力。
再過90多天香港就要回歸祖國。在將洗百年恥辱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告慰祖先的在天之靈。因此,今年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規模更大、規格更高、人數更多。因此,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如期在清明節前完成,二期工程也有個別項目提前完成。
懷著興奮的心情俯瞰山下,多次瞻仰過的黃帝陵廟展示出一派新姿:腳下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入口廣場,5000多塊藍田河卵石鋪成不對稱的半圓造型,凸凸凹凹,既隱喻著先民草創時的艱辛,又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廣場旁,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的印池,蓄水量達46萬立方米,山風乍起,波光粼粼,一山的古柏全映在湖內,與藍天交相輝映。沿湖已植樹11萬株,栽植花卉2.9萬叢,種草坪3.39萬平方米,把古樸的陵區裝扮成風光宜人的遊覽勝地。
穿過入口廣場,是橫跨印池的軒轅橋。橋長66米,寬8.6米,全用造型別致的花崗岩砌成,潔白如玉,粗獷古樸。橋北,是占地1548平方米的橋北廣場。緊連著的是緩衝平台、擋牆和龍尾道。這龍尾道由95級台階組成,寓意“九五之尊”,黃帝至高無上。
拾級而上,黃帝廟山門雄峙麵前。山門的脊、梁、柱均由花崗岩砌成,給人一種堅實悠遠之感,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古老似乎總是與蒼涼連在一起的。可今天遊黃帝陵,滿眼都是新。古樸中透著蒼勁,透著新奇,透著中國和海外炎黃子孫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未來的希冀。
二
黃帝陵始建具體年代不詳。當地民謠說:“漢武祭陵唐建廟,到了宋代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不忘祭祖先。”這正說明曆代對祖陵的祭祀和修葺。現今保存的軒轅廟,是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68年)為避河水侵蝕,遷至現址的。此後曆朝不斷修葺,清王朝時,先後6次重修、整修。規模最大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58年),整修大殿、碑亭三楹,丈照牆一個,使軒轅廟展現出“玉殿瓊台,紺壁紅牆,古柏虯影,掩映參差”的風采。全國解放後,又經過3次維修,並被國務院列為古墓葬第一號,人們稱為“華夏第一陵”。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正像香港學者楚舍所說:“祭祖陵乃供先祖之神靈,育中華天地之正氣,亦是親睦九族,合和萬邦之聖舉。”1937年,日本侵華,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擯棄前嫌,於黃帝陵前共誓抗日決心。因此,麵對祖先,我們隻能求大同,存小異,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黃帝陵前,曾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遠的不說,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的交流,海外華人、華僑追根拜祖的人數與日俱增。
衝破萬重阻力第一批回大陸祭黃帝陵的是台灣國民黨退役老兵,他們身穿特製套服,胸前印著“想家”的大字,手執小黃旗,上邊印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台灣來。”他們滿懷深情地祭奠了黃帝後,才各奔自己日夜思念的家鄉。
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盡管已加入美國國籍,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黃帝的子孫。拜謁黃帝陵後他激動萬分地寫道:“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傑。”
一位80多歲的馬來西亞華僑,聽說友人回黃陵祭祖,專程趕去叮囑帶回黃帝陵上一把土,待他死後,讓兒女把土攪在骨灰盒裏,以示葉落歸根。
去年清明節,海外華人華僑謁祖團的65名成員參加公祭後,虔誠地在陵前栽下了四季常青的柏樹。台灣著名書法家劉柄南揮筆題寫了龍飛鳳舞的“龍”字。
黃帝陵是民族的象征。麵對共同的祖先,多少人立誌,多少人奮發,多少仇敵在這裏化幹戈為玉帛,多少熱血將士在守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