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海外的中國人,無不希望祖國強大!”來自大洋彼岸的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一級專員潘君密接上了話茬,“我在國外看到中國原子彈、氫彈發射成功的消息後,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這次回國謁祭黃帝陵,恰逢北京召開盛會,代表和委員們的一言一行,國內政策的一舉一動,都牽連著他的心。在汽車上,他也禁不住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了促使祖國早日統一,希望政府在做好台灣上層工作的同時,把著眼點放在台灣人民身上,對於‘台獨’也要區別對待,除了個別頑固分子之外,對於一般‘台獨’分子,也要做好分化、團結和爭取工作。”他建議,在福建沿海,比如廈門附近,可以設立台灣經濟特區,讓歸國的台胞去管理,並借此加強與台灣或來往台灣的船隻、漁民的聯係和交往……
他的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你的建議有新意,看來,旁觀者清啊!”大夥說。
“哪裏!我可不是旁觀者!我下一步就要回國定居,在有生之年,為祖國盡點綿薄之力!”
潘君密先生的話,道出了海外遊子的共同心願。
再見了,朝思暮想的黃陵!再見了,祖輩生息繁衍的土地!海外遊子們手捧一把橋山黃土,采擷一片黃陵翠柏,登上揮別的汽車。他們帶走了一懷眷戀深情,留下了串串愛的足跡,走遠了,走遠了……
祭黃陵 話文明
戊辰清明,天麻麻亮,黃陵縣靜謐沉睡的橋山被春風催醒,千年古柏伸出的枝丫在微風中擺動,好像在召喚遠方遊子的歸來。
前來拜祖謁陵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懷著對中華始祖黃帝的仰慕之情,踏上登陵祭祖的汽車。
真巧,記者恰恰坐在兩位全國政協委員中間:左邊是香港亞洲電視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德根,右邊是著名電影演員夏夢。
汽車徐徐啟動,車上侃侃而談。
“祭陵的人真多呀!”夏夢扶了扶褐色的眼鏡,透過霧靄,深情地望著滿目青翠的柏林和如潮般的人流,喃喃自語,“敬孝先輩祖宗,是我們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美德呀!”
“你們二位特意從北京趕來的吧?”記者問。
“是的,我們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夏夢說:“我倆是專門請假趕來祭掃黃帝陵的!”
“作為炎黃子孫,身居海外,那能忘記祖宗!今天能親自祭陵,總算盡了一份孝心,了卻一樁心意。”邱德根說。
聽說他們從北京政協會上趕來,車上的人紛紛向他倆投以探詢的目光:“全國政協會開得如何?”
“會開得很好啊!民主氣氛比前幾次會濃得多了。會上,我們港澳組很活躍!”夏夢笑著說:“人代會上選舉,有人讚同,有人反對,有人棄權;政協會發言,慷慨陳詞,有啥說啥,不像過去千人一口,眾人一麵,上下一律了。代表和委員來開會,也不像過去‘通過報告拍拍手,選舉表決舉舉手,領導接見握握手’,現在拍手舉手,都要先思索一下哩!”
“可不是,現在是建國以來最民主、最開明的時候,這種好局麵可再也不能反複了。”邱德根接著說:“炎黃子孫,同氣連根,都希望祖國繁榮民主,文明昌盛。實際上,民主也是一種極大的文明!”
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盤旋而上。
“說起文明,我們祖國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了。軒轅黃帝是我們文明古國的奠基人,孫中山先生在祭陵詩中說‘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是,今天我們卻感到文明的風氣日漸淡薄了,有些不孝子孫丟掉了我們民族的禮儀、孝祖、崇儉等傳統美德,實在令人擔憂。”夏夢說到這裏,臉上似乎浮起一層愁雲,“這次回到國內,走到街上,看到有人隨地吐痰,公用電話亭被人損壞,廁所髒得不能涉足,連一些賓館、商店裏的服務員和營業員也打起了官腔……這些不文明行為,真有愧於祖宗!”
“有人說,這些不文明行為,是實行開放政策造成的,你如何理解?”
聽到這話,夏夢笑了:“這話不對,開放與不文明現象並沒有必然聯係,應該說,實行開放,有助於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吸收進來有什麼不好?國外講衛生,不隨地吐痰等好的文明行為讓我們學學又有什麼不對?當然,國外也不是一切都好。門窗打開,新鮮空氣和汙濁空氣都可能進來,關鍵我們要擇善而取。現在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主要是文明道德和文化教育趕不上開放的步伐。”
“關鍵是提高國民的素質,”邱德根認為,“國家應當十分重視教育,應當在這方麵舍得花錢。人的素質提高,要重視豐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我感到國內業餘文化生活單調,這種狀況要改變。這些年,電影、電視有了發展,說明政策放寬,就會有起色。”
“昨晚,我們看了西影拍的新影片《紅高粱》,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夏夢談起電影,似乎話如泉湧,“過去國內電影對白太長,囉裏囉唆講故事;而《紅高粱》卻以影像為主,畫麵很美,發揮了電影藝術的特色,這是繼影片《黃土地》之後的又一大的突破,看了這部電影,我感到影片既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有國外好的藝術表現手法,我想,這也是開放政策的產物吧!但我也希望國內電影和電視多拍、多播放一些倡導文明、宣傳人類美德的節目或廣告。”
“現在,電視上增加了一個新節目,叫‘廣而告之’……”記者說。
“這是我在一次全國政協會上建議的,沒想到被采納了。”夏夢高興地說:“但願這次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的好建議,也不落空!”
汽車在軒轅廟前嘎然而止。夏夢和邱德根欣然下車,款款向黃帝陵走去……
重陽盛會 萬人祭祖
“九九”重陽節,傳說是黃帝乘龍升天的日子。1989年重陽節,從清晨起,黃陵方圓數百裏,成千上萬的群眾,就扶老攜幼,帶著供品,翻山越嶺彙集到橋山腳下。前來謁陵的還有數百名從北京、西安、河南、延安等地專程趕來的專家、教授、知名人士和各界代表。
台灣中華民族子孫黃陵祭祖代表團團長王道循先生、台灣蓬萊普陀山開山住持釋聖明法師及台灣文化、企業界知名人士44人,也專程趕來參加這一民間祭奠盛會。
“萬裏尋根古柏千叢迎赤子,億民戴德心香一炷祭黃陵。”來自海峽兩岸的同胞,沿著160麵杏黃火牙黑龍旗夾道的山路,拾階而上,肅立在香火繚繞的黃帝陵前。上午10時,祭陵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開始。擊鼓鳴鍾,古樂齊奏,黃陵民眾將牛、羊、豬三牲和各種精製的供品,敬獻在陵前供桌上,黃陵各界群眾和團體以及為化解海峽兩岸“心緒”,積極倡導和組織台灣同胞前來黃陵祭祖的釋聖明法師等敬獻了花籃。
祭奠儀式結束後,台灣同胞在黃帝陵四周栽下一棵棵長青鬆柏,並拜謁了軒轅廟;聽取了黃陵縣關於黃帝陵保護發展規劃,黃陵縣風景名勝區發展設想以及黃陵古柏保護等情況介紹。王道循先生還向海外炎黃子孫發出了“籌集資金,修建黃陵公園”的倡議。
緬懷始祖功德 籌建黃陵碑林
為了鼓勵炎黃子孫緬懷始祖功德,激發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陝西省決定在黃陵縣興建黃陵碑林。
黃陵碑林是規劃中的以陵廟、碑林、公園三位一體的綜合旅遊中心的一部分。近期先搞1000塊可保存千年的青石刻字立碑。碑文主要內容有:黃帝功德記、曆代祭文、黃帝《內經》,曆代詩人詠黃帝陵的詩、詞、文、賦以及當代政治家、著名學者、專家、書法家、海外僑胞祭陵的題詞、詩賦等。
興建黃陵碑林的資金主要靠海內外炎黃子孫募捐。今年重陽節,黃陵縣委發起興建黃陵碑林倡議之後,延安地區及黃陵縣的幹部職工和群眾已率先捐款165000多元。
選自《黃土地的文明》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簡介:
孟西安,1945年6月16日出生於西安。1968年12月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曾任《人民日報》陝西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社西北聯合黨支部書記、陝西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作品5000餘篇,有50多篇作品獲全國、省部級好新聞獎。出版有《黃土地的文明》《走出關中》《郭秀明》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