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西安

1986年6月5日清晨,三輛大客車急駛在西安通往黃陵縣的公路上,車內乘坐的是33位參加西安交大建校90周年暨遷校30周年活動的香港和海外的校友以及他們的夫人、子女。

黃陵,軒轅黃帝的寢陵所在地。凡我中華子孫,誰不以能來謁拜自己的祖先為幸!

“此是電磁始祖心”

車內,一位85歲高齡的老教授,扶著老花鏡,凝望著窗外的景色:金色的麥浪、青翠的樹林、逶迤的山巒。這位20年代的交大畢業生是專程遠涉重洋從美國趕到西安參加校慶的。當他知道黃帝陵離西安城隻有200公裏時,不顧年老體邁,加入了祭掃黃帝陵的隊伍。他說這次機會太難得了,身為炎黃子孫,哪有不謁拜自己的始祖之理?

傳說軒轅黃帝造出了指南車,而指南車的原理就是用上了磁,當老先生看到沿途連綿山巒上高聳藍天的高壓電線塔時,不禁即興賦詩一首:“軒轅黃帝創指南,此是電磁始祖心;鐵塔而今輸萬千,農工溥利感戴深。”他激動地說,軒轅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科學文化的始祖,我們這些在海外的交大校友要為發展科學、振興中華共耘同耕。

黃帝子孫同氣連根

經過近5小時的行駛,汽車停在黃陵縣橋山半山腰上,交大校友們拾階而上。沿途翠柏藍天,據說有8萬多株,曆代人們隻植不伐,以示對始祖的崇敬和虔誠。

登完了225個石階,路經“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校友們見到了渴望已久的華夏始祖的黃陵墓。寢陵位於橋山之巔,沮水環繞山麓,一派肅穆氣氛。

下午1點半,祭掃黃帝陵典禮開始了。主祭人是八旬高齡的交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蘇莊。他首先代表前來祭祖的校友們,向人文初祖黃帝三鞠躬,並向黃帝陵敬獻了由鮮花翠柏編成的花籃。隨後他恭讀祭文:滔滔黃河,九曲東流。立國迄今,五千春冬。人文始祖,功若日懸。今我華夏,再次飛騰。展四化之宏圖,熠熠煌煌……凡我華裔,黃帝子孫;或居河淮南北,俱是一脈賡續;或處台港五洲,皆乃同氣連根。……聽著祭文的香港、海外校友,有的眼睛濕潤了,有的禁不住邁步祭台,向黃帝陵深深鞠躬。許多人作了感人肺腑的即興發言。美國賓州大學教授顧毓、美國威斯康辛——梅迪森大學教授吳賢銘相繼登台,說明軒轅黃帝還是土木、交通和機械的始祖。因為“軒轅”二字是“車”旁,車是離不開齒輪的。美國馬裏蘭大學教授淩宏璋說:“黃帝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明家,他做衣冠、造舟車、務蠶桑、創醫學,開創了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美洲交大校友會會長楊天一,祖籍江蘇海門。他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生命之源,自己的根在中國。他曾四次回大陸探親訪友。這次,他特意又領著女兒楊萍回國,前來祭掃黃帝陵。他說:“我們能有機會回國拜祖尋根,十分榮幸。這次我帶女兒來,就是要讓她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

踏著祖先腳印前進

謁拜了黃陵,步入軒轅廟。廟內十餘龐然古柏,鬱鬱蒼蒼,巍然挺拔。它們舒展著虯勁的枝丫,好像在召喚遠方遊子的歸來。

入門左側一株古柏,高58尺,下圍31尺。諺雲:“七摟八拃半,疙裏疙瘩不上算。”可知其徑圍之大。相傳此柏已五千多歲,係黃帝當年親手所植,堪稱群柏之冠。

巨柏濃蔭下,隻見一對年過半百夫婦,仰望虯枝粗幹在凝神徘徊。他們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華人教授肖之雋和袁昭穎博士。他倆生於北京,40年代赴美攻讀,取得優異成績。1979年以來,他們為了中美兩國人民和兩國高校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不辭辛勞,多次奔波大洋兩岸,為架起友誼之橋作出了貢獻,先後促使了美國明尼蘇達州和中國陝西省建立了姊妹州省關係,促成了明尼蘇達大學與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清華、北大等10餘所大學達成校際間友好來往關係。這次夫婦倆回國朝拜先祖,站在巨柏之前,尤感華夏曆史之悠悠,人生年華之匆匆。肖之雋說,時間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太寶貴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隻有爭分奪秒、努力工作,才能無愧於先宗列祖!袁昭穎說,這些年,我們能為中美人民之間的合作與友誼盡一份力量,感到很有意義,算沒白活!他告訴記者,在海外的華人學生,學習都很刻苦,一般學習成績也比外國學生好,沒有給咱們民族丟臉。特別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學生相處得十分融洽,祖國統一,中華振興,已是大勢所趨。

往廟內走去,留在石板上的黃帝腳印,引起了他們夫婦的興趣。隻見這雙寬闊的腳印鐫刻在1米見方的青石上。相傳黃帝出外巡察時光著雙腳,有人根據他留在河灘膠泥上的腳印,做了一雙靴子。後來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緊緊拽住他的衣襟和靴子不放,把衣襟和靴子揭了下來,埋在橋山之上。後人為了紀念黃帝,每逢清明,都要照黃帝的腳印大小做一雙高筒靴子,拿到陵前,擔心黃帝在天宮沒有靴子穿。為了避免黃帝腳印失傳,不知哪朝哪代,有人把黃帝的腳印刻在青石之上。聽了這美妙的傳說,肖之雋夫婦相繼站在石印上比試了一番。肖教授高興地說:“喲,祖先的腳印比我的腳長一倍!”袁博士望著丈夫,會意地說:“我們祖先偉大,邁的是巨人步伐。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可要沿著祖先的腳印前進喲!”

交大海外校友祭黃帝陵文

西安交通大學於公元1986年6月5日慶祝建校90、遷校30周年之期,派遣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蘇莊為祭黃陵的主祭人。祭文雲:

維公元1986年6月5日,西安交通大學暨來自香港和海外的校友,僅以鮮花雅樂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曰:

滔滔黃帝,九曲東流。時值校慶,恭謁橋陵。緬懷始祖,開創文明。立國迄今,五千春冬。恩及九州,光照宇寰。人文始祖,功若日懸。今我華夏,再次飛騰;強國富民,眾誌成城;興改革之春風,浩浩蕩蕩,展四化之宏圖,熠熠煌煌;內則活躍經濟,國力昭蘇,民生日臻康阜;外則實行開放,文化交流,科技載駸播揚;舉賢任能,全麵開創新局麵;立法備章,建設高度新文明,獨立自主,國際地位日高;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發揚。凡我華裔,黃帝子孫;或居河淮南北,俱是一脈賡續;或處台港五洲,皆乃同氣連根。明月尚有圓時,家園豈可久分?統一大業,人心切盼;振興中華,遊子心願。億兆一心,聯袂奮起;同耘同耕,祖國昌盛。繼往開來,光我祖先;泱泱民族,屹立如山!大哉軒轅,人文初祖,萬代千秋,永垂不朽!尚饗!

祭掃黃陵 呼籲統一

1987年清明時節,春風送暖,海內外5000多同胞,在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隆重舉行公祭華夏先祖軒轅黃帝的儀式。

專程趕來的30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在黃帝陵前獻上精製的花籃和鐫刻著“四海歸黃”的金字橫匾。

一大早,鄉親們便扶老攜幼,翻溝越嶺,從四麵八方帶著連夜趕製的各種供品,向橋山彙聚。上午9時,公祭儀式在典雅肅穆的古樂聲中開始,來自省內外,海內外的各界代表敬獻了花籃。

當地群眾按照傳統的民間祭掃禮儀,恭恭敬敬地奉獻一盆盆精製的麵食供品,把一杯杯當地釀造的美酒澆灑在陵前。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武連元專程前來參加祭掃活動。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連璧恭讀了祭文。

海內外各界人士佇立在黃帝陵前,謁拜於黃帝廟內,思緒萬千。民革陝西省委副主委、西安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高淩雲說:“50年前在國難當頭的危急形勢下,國共兩黨摒棄前嫌,團結抗日,首次來黃陵共同祭祖;如今時逢盛世,國運昌隆,更應攜手合作,共興華夏,以告慰於先祖之靈。”

年過六旬的比利時華僑聯合會主席黃潮普,這次應邀前來參加祭陵盛典。他為了讓出生於異邦的子女不忘自己是黃帝子孫,特地偕同夫人及全家7口前來拜祖尋根。出生在陝西的香港建秦貿易公司總經理董健,帶著父親從台灣寄給他的奔馬圖敬獻於黃帝陵前。

四海歸黃

天下第一陵——軒轅黃帝陵,從古至今,為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尊崇拜謁之地。於右任先生說:“自古以來,每歲之春,掃祭黃陵,唯我民族獨有之禮。”年年祭掃,歲歲封塋,在我國已代代相沿成習。

1987年清明節,海內外炎黃子孫懷著崇高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從五湖四海,從大洋彼岸,從世界各地來到陝西黃陵縣古柏參天的橋山之巔,尋根問祖,祭掃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