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之可敬愛,不應該是一些人們向他堆砌的神秘性,而相反的,正因為他是一個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他勇敢,他聰明,有毅力,有計劃,有政治眼光,有科學頭腦,舉凡戰蚩尤,做舟車,製冠,造屋宇,定曆法,正五音,律度量衡,試作六書,改良醫藥等,無一不是奠定國家民族萬年的基礎,都是將整個民族由野蠻原始推進到文明幸福的不朽功績。他南征北伐,披荊斬棘地為萬世子孫開疆拓土,更在辛苦開辟的土地上,為民族後代艱難而慎重地播下了各種生活必需的種子,使這一民族能承繼光大,而生存得光榮,生存得幸福,生存得永遠!
他自己終於有一天睡下了,但他的血液、法規、發明、製度、希望和精神,應當是永生的,永生在我們每人的血液中、行為上和思想裏。
今天,我這個在他血統遺傳中四萬萬五千萬分之一的一個渺小的承繼者,來到民族始祖的墓前,俯念內亂無已,萬方多難,繼往維艱,開來不易,我悲傷,我慚愧,我感動得超過了理智。
繞墓一周,得見墳丘低小,較秦漢各陵之龐大修整,適成鮮明之對比。我國遠古本主張葬地不樹不封,黃帝墓因當時萬民感戴又加曆代培修,才有此小丘規模,也可見古代的質樸了。
墓前有一小亭,內置畢沅所立之巨碑,上刻“古軒轅黃帝橋陵”。碑後近陵處,新立一碑,刻“黃帝陵”三字。
祭陵典禮 莊重肅穆
天已大白,祭陵隊伍也走上來了。主祭官和陪祭人員都佩帶了紅黃各色的綾條,緩緩地引導著縣中同來參加的學生、軍隊及民眾們,都在陵前依次排列好,音樂隊則在陵側排立,亭上紮滿白花,亭前擺了供案,案上陳設酒醴、果品、祭菜、杯箸、香爐、燭台及麵製花供一副,案旁分置兩個花圈,上款同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靈鑒”。6時三刻,儀式開始,全體肅立後,即由樂隊奏哀樂,樂聲飄曳在萬株古柏間,嫋嫋環繞,複被高山送來哀微的回聲,人皆肅立若塑,音樂在此已盡到它最大的使命了。接著全體向陵行三鞠躬,墓上黃草刷刷作響,一時情緒至為嚴肅。接著恭讀祭文,讀者音調不錯,很能配合此時的空氣,再由主祭人獻香、獻帛、獻酒,獻畢又奏樂,於是禮成。由主祭人領導繞陵一周。
祭後,大家沿汽車路徒步行至半裏外之黃帝廟,廟背山麓,臨沮流,舊建已毀,此為省府新近所修。首為大門,過石道為辦公室,又過長甬道,為一卷棚,再過一坡道,為月台。後即享殿,勢頗軒敞,據雲殿中昔祀黃帝像,風後、力牧諸臣配享,現已失,僅供一黃帝木主而已。這一點,我認為最可惜,因為這對於黃帝的實際性及尊嚴性都有很大的損失。黃帝之在中國,本來其本身即是一崇高之偶像,他是一切可尊敬、可欽佩、可愛戴的總和,因為時間的遠久,他已在傳說中“神”化了。他不僅僅是一個英雄的神,並且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我希望以後能在此塑有一尊不朽的雕像,以增加他在國人心目中的“生命感”。
黛色參天 廟中巨柏
廟中共有古柏15株,真是“黛色參天”,又高又茂。它們所經過的興衰滄桑,假若它們能說話,真應當是一言難盡。尤其是其中兩株,更異同列,一株在大門內,幹可十圍,皮堅如鐵,並不比別的高多少,隻是特別茂,一大片地都被這一株巨柏遮滿了。立在樹下,抬頭看,即像在一片深綠的森林裏,真是感覺到一個人太渺小。樹下立一石碑,上刻“黃帝手植柏”五字。究竟是否黃帝手植,亦未敢輕信,但以此樹之外表論之,縱非黃帝親手栽下,也應是那個遠古的時代所植立的。我們今日既無權力將柏鋸下以察其年齡,又複為其巨大外表所驚倒,也隻好不再敢胡思亂疑了。並且此柏之存在,最極可慶幸的。第一,可以做一表率,鼓勵人們植樹。想起每年都有植樹節,每到節日,官員們率眾親手植樹,但植至如今,毫無分曉。此柏或可刺激今後大小人員,懸想到千百年後,我一鋤之勞,也能蔚成巨木,錚錚不朽,而都樂於真心植樹,一人一株,中國之綠化當可不遠。第二,曆來中國每當朝代變換之際,前朝文物,必遭破壞,古代建築體製,僅能於文字中得見,列祖列宗們,於開國時的殺人放火,也使五千年文化古國,一物無存。此柏今矗立於此,正不知逃過了多少次的劫難,總算活到了今天,秉乘著四五千年來的春秋雨露而繼續繁榮,真是元老,真是祥瑞,真可慶幸。另一株在享殿前,巨細與其他古柏也無甚差異,隻是於皮皺裂,有如釘痕,樹下也有一碑,題“掛甲柏”,旁注“漢武帝征朔方還掛甲於此”,不知武帝有何異甲,竟經一掛之後,樹上即留下釘痕,經兩千年曾不見愈,真是奇異。若作正當解釋,自是柏中本有此異種,不足為怪。但這傳說是很美好的,漢武帝是中國有數的英主,遠征朔方歸來,特到黃帝陵前來告祭,其事其人其意義,都是完美之至。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分辨絕無其事來作此焚琴煮鶴的笨舉動?漢武帝一代怪傑,肯在此解甲下拜,黃帝一定九泉含笑;能在柏幹上留下永久的釘痕,實是那次致祭的最好紀念。
陪陵靜坐 追懷偉跡
參觀畢,仍返陵上,祭陵人員均早離去,亭前案供亦已撤掉。四顧風聲中,隻見萬株古柏與一丘古陵在朝陽中靜對默默,柏林縱橫成行,日光斜射林中,黑影遍地,其嚴肅陰森,一如無頂之教堂。我登上陵後橋山,靠一柏根坐下,念萬方多難,一息幸存,能在今日陪軒轅黃帝靜坐一刻,實是個人生命史上可紀念的事,就此小暇,來檢索一些關於黃帝的事跡。
首先,這陵是真的抑是偽托?就是應當考據的:
《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
《黃帝本行經》:“黃帝塚在坊州橋山。”
《皇覽》:“黃帝塚在上郡橋山。”
《雍勝略》:“橋山在中部縣東北二裏,其山形如橋,沮水環繞之,即黃帝葬衣冠之所。周圍城塹五裏餘,樹柏萬餘株,橫順成行,參天傲日,數百裏外望之猶如煙霞霏微青翠玲瓏之狀。”
因為近年來疑古者之勇敢,不相信世上曾有黃帝其人,以為一切都是神話。既然掘地遺物無所得,刻辭銘文無可證,是有無黃帝大成問題,所以對陵的真偽不必說,根本對人即有疑問了。但實際上,不論從哪種觀點來說,這種見解都是錯的。《周易係辭》《大戴禮記》《爾雅》《說文》《白虎鹿》《史記》《國語》,這些書籍都不是說誑的冊集,周代去上古未遠,其記載不宜謬誤,應屬可信。並且國族元祖,聖神文武。學術事功,傳之曆曆,我們今日求謀統一,對之敬崇擁護之不暇,怎還能加以否認?日本為了發揚大和魂,鞏固其民族,不惜憑空造出一個神武天皇來。而我們一個真正的始祖,卻要不加承認,一定要將自己列為空桑之子,殊無道理。至於陵是否在此,亦係根據漢魏晉人之記載,隻要黃帝其人不假,葬此當無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