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成為明治維新元勳的人們很多出身於最下層的武士。在德川幕府時期,下層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突然成了總理大臣。因此,明治時期的青年專注地學習,一麵夢想著將來成為博士或者大臣,一麵“頑張”。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型競爭社會產生的一個基礎,日本人的“頑張”精神得到了顯現。
另外,由於鎖國,日本的現代化開始晚於西洋,是開國後在外部誘因的作用下啟動現代化的。為了奪回時間,盡快完成西洋花費了100年才完成的現代化,日本人就必須“頑張”。
日本人個人的“頑張”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全體的“頑張”,出現了日本民族全體向同一個方向“頑張”的情況。兩次為了侵略戰爭而“頑張”,留下了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曆史大汙點。
日本的士兵絕大多數出身於平時善良膽小的農民和城市小市民,為什麼在侵略戰爭中變成了暴徒和殺人魔王呢?這其中自然有“為了天皇而死”的教育的效果。此外,也可以探討“頑張”方麵的原因。
我們說過,明治維新後隻要“頑張”就可以改變社會地位是一種幻想,或者說近乎於幻想。在農村,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各種限製仍然根深蒂固,農民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立身出世、改變地位的機會落不到很多農村青年的頭上。對於一般農村青年來說,參軍是明顯的能夠改變地位的惟一的機會。可以說,他們在軍隊中是為了升遷的可能性而“頑張”的。這樣,日本軍國主義把“忠良的臣民”改造成了“忠勇義烈的帝國軍人”。在士兵給家人的信中,能夠看到非常多的“頑張”的字樣,學生出身的士兵也不例外。一名東京大學法學部的學生在日本敗色已濃的1944年8月的日記中仍然寫道,我們要堅韌,要“頑張”,我們肯定比過去更加強大。
如果“頑張”就能如何如何,隻要“頑張”就不會失敗這樣的民族的共同幻想,導致允許國家闖入盲目的戰爭,導致戰爭帶來悲慘的後果。“頑張”精神一旦被發揮,就會向既定的方向橫衝直闖下去,不知道停止。集團的“頑張”一旦被發揮,甚至會成為一種狂熱,容易產生“隻要‘頑張’就好”的念頭。日本人應該記住,“頑張”中有這樣的陷井,為了不再次發生戰爭而不要陷進去。
四、行為方式
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來觀察周圍和世界。例如,在日語中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不太有以他人作為主語敘述的,被動的表現方式占壓倒多數。“老師表揚了我”一般說成“我被老師表揚了”,“昨天夜裏小偷潛入我家偷走了首飾”一般說成“昨天夜裏我家被小偷侵入,首飾被偷走了”。
人的行動都是追求利益。一般的人在成本小時就行動,成本大時,就控製行動。不是所有的成本付出都能夠得到利益。因此,人們會擔心,雖然行動也許能得到利益,但如果失敗了,利益會受到損失,狀況比現在更糟;如果不行動,雖然得不到利益,但成本是零,狀況不會比現在糟。因此,與其冒風險行動,莫如不行動維持現狀更平安。日本人的性格接近與伊壁鳩魯哲學所說的“與其使快樂最大化,莫如使痛苦最小化是聰明的”。
為了回避利益損失,日本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向環境挑戰,要改變環境,結果采取了無視環境的自我防衛和無益的行動,以至自我毀滅。所以日本人在絕望的時候,有自暴自棄,孤注一擲,自取滅亡的傾向。例如,在決定日美開戰時的理由是“沒有退路,隻有死裏求生”,“雖然沒有勝算,但要以微小的可能性相賭”。又如,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軍隊中不斷出現所謂的“玉碎”即全軍覆沒。另一種是以適應環境來回避利益受到損失。可以說,日本人以對環境的適應為第一位。它表現為和他人友好相處;避免和抑製對他人的非難攻擊;認為自己討厭的事情對他人也是討厭的,所以抑製自己不做令他人討厭的事;隻要不構成對自己利益很大的損害,盡量做他人喜歡的,事;期待著對他人和集團所做的貢獻能夠得到交換的利益。
所以,日本人經常采取被動的行為方式。例如,自己不行動,首先觀測對方,看看情況再說。這成為行為的基本方針。在國際局勢發生急劇變化時,日本政府的聲明幾乎都是“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這樣,在對策的選擇伴隨著外界的變化隻剩下一個的時候,就可以以“隻能如此”來確定行動。
由此日本人也很注意環境,經常愛說“大勢所趨”,“當時的氣氛”,並模仿周圍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動。
日本人的模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認為他人和他國的文物製度對自己有好處,進行吸收,然後創造出它的形似物。一種就是模仿周圍人的行動,按照他人的樣子自己行動。這種模仿建立在“大多數人的作法大概不會錯吧”的假定之上,省卻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且,因為采取的是和他人同樣的行動,在被追究責任時,也可以以“不是我一個人,大家都那樣做的”來逃避責任。不模仿他人被看做是危險的行為,受到來自周圍的“不和他人協調”、“步調不一致”等等的非難。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鼓勵模仿周圍。
在日本人看來,根據環境迅速改變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是非常正常的。《易經》中“君子豹變”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格言。
表麵上看,日本人勇於承擔責任,但這是在周圍的壓力下被迫承擔的。在曆史上的武士切腹中,可以看到這種“被強迫地自發承擔責任”。切腹雖然有多種類型,但主要是打了敗仗的自殺,或者被追究責任問罪的切腹,都是被迫的自殺。現代承擔責任的方式很多是辭去自己的職務。因為集團內部的人招致外部的非難,辭職被認為是承擔了責任。在被追究責任時,一般不做過多的辯解,以“對不起”來道歉。日語中的這個議攻擊,集團或者對外部的非議進行反擊,盡可能保護這個集團成員,袒護自己人,或者拋棄那個人,保護組織。如果集團受到外部的非難,多是集團的首腦為保護集團而辭職。,
另外,和他人交往時,在不能明確上下關係的場合下,日本人一般形式上避免處在對方的上位,而是相互推讓。這被自我讚美為“謙讓”的美德。其實,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自己毫無緣由地占據上位而引起的對方的反感和嫉妒,徹底是為了自己。
日本人在受到外部壓力需要明確自己的位置的時候,或者不能改變惡劣的環境時,會采取自我封閉的方式,或者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前者毫無根據地主張自己的優越性。本居宣長以後的國學者排斥儒學和佛教,把國學絕對化,自我讚美“日本和日本人是惟一優秀的”。在大戰期間,到處充斥著“日本是神國”,“日本萬國無比”,“日本人有大和魂,不會敗給美英”這種妄想型的自我優越感。自我肯定使人無視外界的存在,從中得到自我滿足和安全感。如果情況嚴重到不允許在妄想中自我封閉的程度,日本人就會采取後者,同樣毫無根據地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最差,比任何人都低劣。
由於自然觀不同,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問題上也表現得和其他民族不同。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自然界是神創造的,人受神的委托管理自然界,利用自然界。日本人不認為神創造了自然界,人也不是神任命的自然界的管理人。在希臘神話中,自然界是自然產生的,神和人也是自然產生的。神具有超過人的能力,但沒有創造一切的能力。神具有一定程度介入人的命運的能力,但因為有來自其他神的幹涉,所以不能全麵控製人。英雄死後可以升格為神。日本人的觀念和希臘神話相似。日本人的神也是存在於自然之中,他和人有關係,能夠支配人,但不是他創造了人。
在日本人眼中,自然是環境中與他人無關的部分。人不能控製自然,或者受到自然昀恩惠,或者是受到自然的懲罰。因此,日本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也采取了承認人的自然性情的態度,排斥禁欲主義。例如佛教中的禁欲主義內容幾乎全部被日本人排除,吃肉飲酒、娶妻生子也被允許。佛教在出家人中甚至成了沒有戒律的宗教。性欲也被看做是“自然的”,夫妻之外的性行為隻要無妨大局也是被允許的,是個人的自由,沒有道德善惡的問題。
日本人還把“誠”奉為做人的最高原則。所謂“誠”,就是“無私”“無欲”,就是“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的”。所以,日本人在行動時非常關注讓人了解到自己的“誠”。
三好隆史也對日本人的行為方式進行了研究,認為與英語相比,日語中的主語經常被省略,隻有根據語氣去理解。這種省略除去節省外,在日本還有其他的作用。對於注意人際關係的日本人來說,省略可以輕鬆。因為抑製個人獨立性行動的習慣很強,不把“我”明確提出來的表達方式對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容易接受。另外,在日本,必須根據對方的社會地位微妙地調整行為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稱謂。地位高的人可以用比較自由的方式稱呼地位低的人,但地位低的人不能那樣。因此,在說話之前必須把握好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否則難以開口。在這種情況下,省略是最便利的辦法,所以一直保存了下來。
日語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經常使用“我想……”。當然,在表示個人願望時這樣說是正常的,但日本人不是在那種場合下,而是在應該宣布或者提出要求的情況下也這樣說。例如,會議主持人不是直接宣布“現在開會”,而是說“我想現在該開會”,電視主持人不是直接說“我介紹一下特約嘉賓”,而是說“我想介紹一下特約嘉賓”。有人認為,用“我想……”可以使個人的行為變得容易被人接受。其實,這和省略主語一樣,不過是一種回避危險的行為方式。如果用表示願望的方式表達應該宣布或要求的內容,避免了和聽者的可能的對立,那麼。回應不回應,責任就在聽的那一方了。
日本人的攻擊行為也有自己的特征。
在任何社會裏都有抑製個人攻擊行為的教育。日本屬於儒教文化圈,從兒童開始就受到要為別人考慮的教育。近年來,上年紀的人看到青少年欺負人的現象,認為是模仿暴力電影和動畫片,激烈地加以抨擊。以暴力為體裁的娛樂節目固然有問題,但孩子們與其說模仿的是動作,莫如說學會了發泄情感的方式。關鍵在於引起攻擊行為的內在原因。這和日本人的文化有關。
食肉類動物在擅長攻擊的同時,也善於控製攻擊,把適當控製的攻擊作為取得食物和保存種族的手段來使用。日本人的行為模式與此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進攻拙劣,在少見的初戰成功後,不是利用成功停止攻擊,而是一味地進攻下去,一直走上滅亡的道路。這是不是戰敗的原因另當別論,對攻擊行動的控製拙劣是確實的。
對於日本國家攻擊的拙劣,自己的祖國遭到蹂躪的亞洲人是了解的。他們受到日本軍隊和日本軍人殘忍的對待。在殘忍行為中,士兵得到了一砘像老鷹對待鴿子那樣的欣賞獵物掙紮的嗜血性快感。在習慣於暴力攻擊者的行為中,可以看到某種經濟利益的驅動。但日本士兵的殘忍卻和取得利益並沒有什麼一聯係。今天,日本人引發世界大戰的因素毫無改變地保存了下來,何時重複相同的過去也豪不奇怪。現在,日本人擁有自衛隊。自衛隊本身並不是危險,危險的是,雖然擁有了暴力機器,卻不知道控製方法的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大戰以前有軍隊,現在情況不同了”的看法過於簡單。明治維新時,日本簡直沒有對外戰爭的力量。但從明治維新到發動日俄戰爭,隻不過30年的時間。集團主義傳統一直保存著的今天,比明治時期更容易引導日本國民進入戰爭狀態。可以認為,日本人雖然在沒有戰爭的環境下生活,但不會適當控製攻擊行為,攻擊一旦發生,隻會繼續戰鬥到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