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死一體”的自然生死觀(1 / 3)

國外有學者認為漢代的思想家們沒有關注死亡這一問題,這並不符合曆史事實。事實上,漢代一些道家著作都或多或少地論及這一人生現象。如《淮南子》、《論衡》等對人的生死都進行了思索,王充專門著有《論死篇》,而《死偽篇》、《薄葬篇》等都涉及死亡問題。生與死總是緊密相關的,先秦儒家多重視現實人生,對死亡問題少有論及;道家將生死並論,莊子憎生樂死,視生如服役,死如解脫,認為生與死是一自然氣化的過程。《淮南子》從自然主義的角度對生與死進行了多方論述,多沿襲莊子的觀念,展開了對生死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一)“死生一體”、“死生一化”的相對生死觀

《淮南子》認為首先是要“審生死之分,別同異之跡”和“明死生之分”,一方麵明確生與死是生命中兩種不同的自然狀態,同時又能淡然處之。“故柔弱者,生之幹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這是直接受老子觀念的影響,《老子》七十六章有“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家貴柔尚弱的觀念是基於對事物辯證發展的認識形成的,當處於柔弱階段時說明事物具有生命的彈性,有繼續發展的可能,而堅強一類的事物則是生命已發展到了頂峰,張力已達到了最大化,並意味其開始走向生命的衰落與終結。因此柔弱是生命存在和繼續發展的象征。在生死觀上,如果說老子的貴柔尚弱有辯證的因素,那麼《莊子》則走向了生死循環論。“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這是基於試圖超越生死困惑的大限而提出的生死自然的觀念。《淮南子》也認為“以利害為塵垢,以死生為晝夜”,將生死視為一自然循環更替的過程。就個體來說,人之生命隻有一次,死後不可能再生。但就整個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人類來說,生死如四季晝夜的更替,循環不息。因此,道家的生死觀是超脫了個體生命的局限性來討論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存在狀態。“夫死生同域,不可協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認為生死自然,是處於同一宇宙之下,無生死兩界之說。“故知宇宙之大,則不可劫以死生”,生死隻是就個體生存現象而言,對整個無限的宇宙來說並沒有生死之別,生死是相對的。而莊子提出了“生死存亡一體”。“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用形象的方式說明生與死是生命的不同階段或不同組成部分,是生命的統一體。隻有通達了這一道理,才能得道。《淮南子》直接提出了“死生一體”,實現了對立麵的統一,生即死,二者合一不分,則無生死之累,由此才有了超越生死的可能。

生死既是一體,則對生死應淡然處之,不應執著於生。“夫今陳卒設兵,兩軍相當,將施令曰:‘斬首拜爵,而屈撓者要斬。’然而隊階之卒皆不能前遂斬首之功,而後被要斬之罪,是去恐死而就必死也。故利害之反,禍福之接,不可不審也。事或欲之,適足以失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自投於水。非不貪生而畏死也,惑於恐死而反忘生也”,對一般人而言,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但正由於貪生懼死反而速死,難以盡其天年。欲生反不得生,因此對於生不應過分執著,對死也不必畏懼。

生與死是精神與形體的聚合與分離,即有形與無形的關係,是一自然變化的過程。“生死一化”是對生死持超然的態度。《淮南子》反對“生生之厚”的厚生觀念,認為人的壽命的長短也是一自然的曆程,對其增損都無益於生命。“明死生之分則壽矣”,明白生死間的關係,則不會為其所困惑,自然不會執著於生死,泰然處之,方能成就自然的生命。“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也,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也不強求已,其殺我也不強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於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於無形之中也。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眾,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生為有形,死即歸於無形。認為生並不可怕,死亦並非解脫。人的生命源於天地,最終又歸於天地,完成了生命的自然過程,與天地共存,即歸於永恒。這樣就把個體放在更廣闊的宇宙間,從而使個體超越有限,歸於無限,回歸於本原。因此,對於生死不應有主觀的願望,既不強求生,麵對死亡也不強求止。這是對莊子視生為徭役死為休息說法的一種糾正,這種生死淡然超脫的態度與莊子的憎生樂死有所不同,這與二人所處的環境和個人身份有某些關係。“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魂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抱矣”,“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肯定生死是人之大事,既然對生死這一人生最大的問題都能泰然處之,世間還有什麼能改變人的心境?“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而遊於忽區之旁……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死與生是宇宙的大化流行,循環往複,因此,生死無間。“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生即是死,這種對生死淡然處之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作者高遠曠達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