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出《淮南子》對諸子各家有所偏重。有選擇的綜合融通並賦予新意,其本身就是一種理論上的再創造或創新。隻有通解社會現實才能通於百家思想,才能進行合理地吸收與利用。以下就《淮南子》對各家的具體吸收與運用說明其對諸子的態度。
1.《淮南子》的思想主旨是本於老莊的。它對最高範疇“道”的內涵和功能直接襲用老莊的道論,並有新的發展,它將本體之道、自然之道擴展於人世,開始重視社會之道。其自然觀、政治觀以及人生哲學方麵基本上沿著老莊這一脈而來的,並對老莊思想進行了曆史的驗證,以此更確定老莊思想的有效資源性和現實適用性,從而也確立了老莊思想在《淮南子》中的基本地位。表現出《淮南子》自覺地有選擇地吸收文化遺產的態度。而其他諸子思想不是貫穿於文章的始終,隻是對有關的內容進行了吸收。
從《淮南子》引用先秦道家著作的情況來看。除《文子》有爭議外(兩書相同之處達159處),書中“引用最多者為《老子》,81章被引用了42章,共60處。”直接引用的在《道應訓》中最為集中,而其他篇章中也有暗引《老子》之言的,書中多暗引《莊子》,據學者統計認為,“《莊子》33篇被采用了24篇,共64處。另據王叔岷《淮南子與莊子》(《中央日報》,1947年10月27日)可補入《繕性》、《至樂》、《盜蹠》。《列禦寇》,據周駿富《淮南子與莊子的關係》(《大陸雜誌》14:2,1954年6月)可補入《寓言》、《天下》,據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齊俗訓》可補入《養生主》,則《莊子》33篇未被淮南子采用的僅《說劍》、《漁父》2篇。”這是《淮南子》與其他黃老學著作在內容和文風上有明顯不同的重要方麵,宋代學者高似孫在《子略》曾就《淮南子》的文風進行概括道:“淮南之奇,出於離騷;淮南之放,得於莊列;淮南之議論,錯於不韋之流。”表明《莊子》對《淮南子》的思想內容和放達的文風有著深刻的影響。高誘在《淮南敘目》中對此書評價道:“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歸之於道,號曰鴻烈。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與《史記》對莊子的論述相似,“莊子者……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與《淮南子》都是由對老子思想闡發出來的,都歸本於老子。二書內容博富,雖無所不窺、無所不載,但都歸根於道,從主旨和內容點明了二者的共同特點。另外,有學者認為:“莊子卻很少在漢代典籍中出現。它被老子的光輝所遮蓋……莊子對於像漢朝這樣的時期來說,它顯得過分智識化了,過分地賣弄辯證法了,又過分地咬文嚼字了,因為漢代是行動重於思想。”而《淮南子》大量吸收了《莊子》思想,相對於於漢代整個哲學思想發展來說無異於是一座高峰。據有的學者認為,《漢書?藝文誌》所載《莊子》52篇“是由淮南王的門下客編定的”;日本學者武內義雄認為《莊子後解》和《莊子略要》就是《莊子》52篇中《解說》二篇,是劉安所作。另外,日本高山寺本有郭象的後序,其中有言:“……或似山海經,或似?夢書,或出淮南,或辨形名……故略而不存,令[今]唯哉(裁)取其長達,致存乎其大體者,為三十三篇。”“或出”而不是“或似”表明郭象所刪原52篇《莊子》的外雜篇與《淮南》在內容上有部分直接的相同。盡管已刪,但從現存的被郭象認為較為純粹的《莊子》一書看,仍明顯可見《淮南子》與其直接的思想聯係。因此可以說,《淮南子》是莊學在漢初發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同時說明《淮南子》不僅是黃老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更是對先秦老莊道家思想的重大繼承和發展。
《淮南子》自覺地將老子和莊周思想合為一家,是哲學史上最早將“老莊”並稱的先例。“《道應》者,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視二者為一學派,老莊並用與並重,將二者在道家學派之中貫通起來,自覺地融合二者。莊子雖不是老子弟子或再傳弟子,但莊子之道在道統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之道的思想特點,尤其在精神的指向和旨趣上,更凸顯了與其他學派不同的精神歸旨。如自然無為、清淨寡欲、靜觀萬物等思想。劉安在個人偏好上尤重莊子,有研究《莊子》的兩部專著,《?真訓》、《覽冥訓》、《精神訓》實際是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因此《淮南子》是老莊道家一派在西漢發展的重要成果。隨後的《史記》將老莊合傳,而魏晉時“三玄”並舉,道家著作三占其二,且玄學之名源於《老子》,此外,《易傳》與道家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馮友蘭認為玄學為新道家,說明道家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的時代要求而發展的學術流派。
2.借鑒和融合黃老。黃老思想的開放體係是以法家為本,主以道家無為、配以陰陽、輔以禮義、旁及名墨,《淮南子》取其吸收各家的態勢和麵向現實的務實精神,對《管子》、《呂氏春秋》思想進行吸收。至於對黃帝的矛盾態度、對道法禮關係的理解以及對其他諸子的思想吸收等方麵,這在以後各章中再做具體分析。
3.有選擇地吸收墨家。表現在吸取節儉、薄葬和名實關係以及對名辯思想的批判。“墨學不僅以難從而失傳;墨家本重行而不尚學。先秦之世,即係如此。至漢代則力行之墨家,多轉成遊俠……墨家既轉成遊俠,自更不重理論。因此,秦漢時代,雖有墨家之徒,而乏墨家之說”,指出了作為一個獨立學派的墨家在漢代已不複存在的自身的某些原因,但墨學中節儉薄葬等觀念和在先秦諸子中非常突出的邏輯推理,已是《淮南子》吸收的寶貴資源。並且,《淮南子》中儒墨並舉說明當時墨家學說的勢力和影響仍在。
4.對名家多持否定的態度。“孫龍粲於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由其道則善無章;修其理則巧無名。故以巧鬥力者,始於陽,常卒於陰;以慧治國者,始於治,常卒於亂”,“故萇弘、師曠,先知禍福,言無遺策,而不可與眾同職也;公孫龍折辯抗辭,別同異,離堅白,不可與眾同道也;北人無擇非舜而自投清泠之淵,不可以為世儀;魯般、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而不可使為工也。”善於言辭和巧辯隻能使法律混亂,難以統一和執行,因此不是治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