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以“道”在各個層次的展現與落實為重要線索說明《淮南子》思想的主旨。主要通過兩個方麵進行,一是《淮南子》對先秦道家和秦漢黃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二是對儒學的批判與吸收方麵。前者表明了《淮南子》的思想淵源和學派歸屬,後者揭示了《淮南子》思想的新動向,即融合儒學和對道家進行改造和發展,這兩條線索的共同目的是貫通古今和諸子,為現實政治提供合理的治世方略。《淮南子》吸收已有的思想文化資源,重視社會之道是對先秦道家之道的補充,同時亦是吸收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現,由此反映出當時的儒道關係,表現出道家思想的寬容性。這兩條線索有交叉性,對道家的發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地吸收了儒家的積極思想而實現的,包括肯定和重視學習以及對政治倫理思想的攝取。
本書揭示了《淮南子》具有從社會整體考慮的文化自覺意識,這種意識體現為貫穿全書的“通”的學術觀念,而“道”具有“通”的特征。道有本體之道、自然之道和社會之道等幾種內涵,且後兩者是前者的衍伸。“道”不僅滲透於天地人三個層次,而且《淮南子》以“道”的根源性、整體性和開放性統合了諸子學之精粹,並試圖將自然、社會等各方麵的知識融貫為一體,開顯出了綜合的形態。《淮南子》對先秦道家思想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對老莊思想的繼承、驗證、發展和完善方麵,而且在說明現實性問題上大量地運用了儒家觀念,有力地推進了儒道的融合與發展,由此構成了此書的一條重要的思想脈絡。
首先概述《淮南子》及其編撰者的相關背景,再從此書所反映出來的具有“通”的學術思想把握其主旨,然後依次從自然哲學、知與道、人性與人生、治道與道治、德與道等幾個方麵反映“大道”在各個領域的逐層落實與表現,突顯出此書以道起始,以德為歸“紀綱道德”的主題和思想邏輯。如何統一天道與人道、確立政治指導思想和統一社會意識是當時《淮南子》所應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由此展開了對本與末、道與事、立身與治國、道與仁義法、禮與俗、自然與教化、君與臣等方麵的深入探討。使禮治與法治思想在道家的視域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充實了道治。對此書思想源流的梳理與學派歸屬之間關係的分析是相互的,從中進一步把握作者所處時代的思想背景。並勾勒出西漢由黃老學向儒術獨尊轉型期的學術思想發展狀況及其遭遇冷落的內在原因。
其次,從《淮南子》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命題及對已有的概念命題的改造和發展中把握此書的新的思想動向,如對最高範疇的“道”從多方麵展示它的內涵,用道與“一”、“水”、“太一”、“氣”的關係進行說明;對人性的認識和莊子式的人生態度的分析,《淮南子》多處對“無為”進行了重新界定,無為不僅是政治原則,同時又是眾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準則,這是與黃老學將其視為君主而不為臣所掌握的一種統治術的不同之處;分析調和儒道法三家的治國主張,對仁義禮樂的解釋以及與道德關係的揭示,將《淮南子》的內在理路與當時社會的思想狀況相對比,從而更清晰地反映《淮南子》的思想根源和獨特的矛盾思想內涵。此外,由概念的界定與其運用之間矛盾的分析以探尋其思想認識和社會根源及學派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