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國史研究要警惕曆史虛無主義思潮(2 / 3)

——它以“學術研究”的麵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曆史”的名義下,作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他們有的是通過赤裸裸的謾罵、惡毒攻擊的方式,來醜化和否定革命曆史和革命領袖,相對地說,這比較容易被人們識破,因而他們更多的是在學術的幌子下,販賣他們的私貨。比如,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有的論者否定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生造了一個所謂“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提法,來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科學判斷。表麵上看,這是一個學術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理論陷阱”。因為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定位,是中國革命,包括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和同社會主義相聯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提,如果這個前提被否定了,革命的曆史必然性和進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關近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一係列結論也都要被改寫,與此相關的重要曆史人物的評價標準也就完全不同了。事實上這位論者的提法,不但違背了判定社會形態的常識,否認“半殖民地半封建”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是中國社會的二重性質交互作用的結果所決定的,而且把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科學判斷看做是產生“左”的錯誤的重要根源,在這位論者看來,近代中國應當用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來取代“半封建”,而不應該采取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這樣就把糾正“左”的錯誤變成了“糾正”社會主義。又如,曆史虛無主義在糟蹋、歪曲曆史的時候,卻聲稱自己是在進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實現所謂“研究範式”的轉換,似乎隻要戴上這種理性的光環,他們就會名正言順地占據史壇的話語權了。實際上,曆史虛無主義是同理性思考完全背道而馳的。他們為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就竭力美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把推動曆史前進的革命政黨、領袖和革命的群眾運動邊緣化,甚至加以醜化,而對阻礙曆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及其代表人物則加以頌揚,把他們放到了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這從根本上歪曲、顛倒曆史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反理性思考。

——它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出現了危害社會的各式各樣的錯誤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儒化中國思潮和普世價值觀等等,雖然他們主張各異,表現形式不同,但卻有共同的政治訴求,這主要表現在: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力圖扭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把中國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體係中去。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則以它自身的特點來表達這一共同的政治訴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8年前有學者為《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一書所寫的序言,竭力否定近代中國特別是五四以來的愛國的、革命的傳統,而把自由主義說成是最好的、當今中國應當繼承發揚的五四傳統,並要求把它作為一種政治學說、經濟思想和社會政治製度加以實現,這樣才“會把一個自由的中國帶入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這就不加遮掩地把自由主義作為今天中國要加以實現的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製度提了出來。誠然,作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義,在五四時期確曾存在過。如五四時期形成了一個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它包括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三部分人。五四運動後,隨著鬥爭的深入,這個統一戰線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繼承了五四傳統,並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加以發展;另一部分人則向右發展,走所謂自由主義的發展道路,他們雖然在反封建鬥爭中起過一定作用,但最終走向了曆史的反麵。這兩種思潮的不同發展趨勢及他們之間的交鋒,可以說是貫穿在五四以來曆史發展的全過程,而人民革命的勝利則為他們作出了公正的結論和曆史性的選擇。怎麼能夠把五四時期曆史發展中非本質的方麵,即人民革命洪流中的逆向潮流,作為主流傳統加以頌揚,並要求今天的中國加以複興和弘揚呢?事實上,持自由主義傳統論者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他們認為,這種自由主義,“曾有九十年是中國社會上的主流思潮之一”,隻是“一九四九年後”,被“持續地、徹底地、大規模‘肅清’”了,現在的任務就是使之“在今天的中國複興”,使“中國由此而開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全球化”。明白無誤地把矛頭指向了人民革命和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而他們所要求的自由主義,正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和全球化。

這裏需要指出,自由主義是作為19世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的一種政治思潮,它把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自由、民主口號按照資產階級政權確立後的要求加以修改和補充,主張個人活動和發展的完全自由,實現毫無限製的企業主的自由競爭,擁護有財產限製的選舉權和兩院製議會,等等。很清楚,作為一種政治思潮,自由主義所要求所維護的就是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製度。今天持自由主義論者對曆史作出他們的判斷:“世界經過工業化以來兩三百年的比較和選擇,中國尤其經過了一百多年來的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試驗,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證明,自由主義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價值。”並認為,“西方的自由主義者在所有製與經濟體製問題上的立場一向是旗幟鮮明的”。特別要人們認識“市場經濟必須發展經濟的自由主義,而經濟的自由主義正是其他各種自由主義的基礎”。他們把自己的經濟政治主張說得如此明白而露骨,這並不奇怪,而是真實反映了這些年來出現的那股來勢迅猛的私有化的思潮。從這裏不難看出他們熱衷於把所謂自由主義傳統強加給近代中國的真實的和最終的意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自由主義的說教,今天又加上了一層“普世價值”的包裝,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清醒的認識。

應當說,曆史虛無主義隻是包括國史在內的史學研究中的支流,但盡管是支流,我們也必須認真對待,因為持曆史虛無主義態度的一些人,是有很強的現實目的性的,是按照他們對現實的要求,來“改造”曆史的。當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些觀點並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可言,因為他們從根本上違背了曆史事實;但從政治上看,這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它的流傳和泛濫,會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甚至導致嚴重後果,這是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和重視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說明治史、懂史、用史的重要性。他又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這是對古往今來曆史經驗的深刻說明,指明能否正確對待曆史是關係國家治政興亡的大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曆史被否定、被抹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點。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否定和顛倒曆史大行其道,從全盤否定斯大林,到全盤否定列寧和十月革命,把社會主義說得一無是處,這是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慘痛的曆史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記取的。

我們首先要看到,曆史虛無主義起到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搞亂人們思想的惡劣作用。曆史虛無主義所散布的種種言論,不僅涉及史學領域的大是大非問題,而且還直接關係到做人立國的根本問題。這主要是:是維護曆史本來麵目,還是歪曲曆史真相;是高揚民族精神,還是鼓吹妥協投降;是從曆史主流中吸取精神力量,還是在曆史支流中尋找負麵影響;是堅持唯物史觀,還是回到唯心史觀。如果這些原則問題被顛倒、被消解,就會從根本上搞亂了人們思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失去立足和發展的思想基礎。

60多年前,毛澤東在評價魯迅時曾滿懷深情地指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與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這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麵貌和不屈服的性格。正是這種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有很強的整體認同感,有榮辱與共、患難與共的情懷,有無以為國、何以家為的先國後家、先人後己的高尚風格,有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行為準則。這種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鑄造了後世無數仁人誌士的崇高抱負和追求。中華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和中國曆史發展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華民族從不屈服於國內黑暗勢力的統治,也決不屈服於國外侵略勢力的壓迫。在外敵入侵的危難時刻,各族人民總是團結起來,同仇敵汽,保衛自己的家園,維護國家的統一,血染山河,寧死不屈,沒有絲毫奴顏媚態,有的隻是錚錚鐵骨和凜然正氣。這在近代反侵略鬥爭中都有鮮明表現,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讓侵略者喪魂裂膽,感天動地的活劇。麵對窮凶極惡的外國侵略者,麵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要用血肉之軀築成新的長城,中國人決不言放棄,中華民族不會亡!千千萬萬愛國誌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後繼。這是中華民族曆經磨難而仍然屹立於世界,並能在鳳凰涅槃中獲得永生的內在力量。

然而,曆史虛無主義的一些鼓吹者卻喪失了起碼的民族良知,他們不但渲染民族失敗主義情緒,而且公開走上稱頌帝國主義侵略,稱頌殖民統治的道路上去。在他們看來,像琦善、李鴻章這樣主張妥協投降的人物,是實事求是的、明智的,是負責任的態度,是真正的愛國,而主張抵抗的林則徐等人則成了不負責任的蠻幹。是非被顛倒到如此地步。而有的人竟然走到美化帝國主義、頌揚侵略的邪路上去,連起碼的愛國之心,民族大義,都化為烏有。這種不可思議的言論,要在過去將會被看做是可恥的賣國言論,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今天卻成為某些人的思想解放的時髦話語。試舉數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