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指明社會主義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建設,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並提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50年到1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確認: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根本變化,“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認定,我們之所以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團結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並指明我們的任務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期間,毛澤東在多次講話中都一再強調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思想。如這年3月他在南京幹部會議上就說過,讓我們跟全國人民一道,幹它個幾十年,長期不說,幹它個50年,這個世紀的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這個世紀還有四十幾年,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這就在實際上提出了黨的根本任務的轉變問題。這同黨的八大作出的將黨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變到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決策,是一致的。可惜的是,這個正確認識後來未能得到堅持。盡管在反右鬥爭擴大化之後對我國主要矛盾的判斷上發生失誤,但毛澤東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任務,始終熱情關注,並為此付出極大精力。
當毛澤東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時候,他對我國國情的認識是比較清醒的,比較充分地估計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還在1954年6月,毛澤東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就提出:要用三個五年計劃即15年時間,為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打下一個基礎。他說:“到那時,是不是就很偉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們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概經過五十年即十個五年計劃,就差不多了,就象個樣子了,就同現在大不一樣了。”這時有50年改變貧窮落後麵貌的思想。在1955年底到1956年初,他先後對工農業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他認為,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曆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曆史悠久等等之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須要50年到100年時間。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在這方麵提出一些很好的思想。如1957年3月他在南京的講話中,就講過一段很有創見的話。他說:沒有生產就沒有生活,沒有多的生產就沒有好的生活。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分幾步走:大概有十幾年要稍微好一點;有二三十年就更好一點;有個五十年可以勉強像個樣子;有一百年,那就了不起,那就和現在大不相同了。這裏,“五十年可以勉強像個樣子”,同鄧小平後來講的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相似;100年才能“了不起”,那就是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了。
1958年“大躍進”的嚴重挫折,引起了毛澤東的深刻思考。1961年他同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談話時,蒙哥馬利說:“再過五十年,你們就了不起了。”毛澤東則答:“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在你們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好幾百年。十六世紀不算,那還是中世紀。從十七世紀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他後來強調:“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他還告誡全黨:“我勸同誌們寧肯把困難想得多一點,因而把時間設想得長一點。三百幾十年建設了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那又有什麼不好呢?”他還說:“要準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從中取得經驗,取得最後的勝利。由這點出發,把時間設想得長一點,是有許多好處的,設想得短了反而有害。”這些思想,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是很有益處的。
這裏還要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存在片麵求純求公的傾向,而當全麵建設社會主義任務提到全黨麵前的時候,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的實際出發,在所有製形式上提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構想。1956年12月,他在同相關人員談話時提出,他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過早,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足。我國現在國營、合營企業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所以,隻要有原料、有銷路,私人可以投資開廠。這樣定息也有出路。華僑投資的20年,100年不要沒收。可以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可以開夫妻店,開私營工廠,叫新經濟政策。這時劉少奇在人大常委會上也提出,可以批準資本家蓋工廠。我們國家有百分之九十幾的社會主義,有百分之幾的資本主義,我看也不怕,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補充。周恩來也提出,在工業、農業、手工業中,都可以采取這樣的辦法,主流是社會主義,小的給些自由。這樣可以幫助社會主義的發展。雖然這些沒能付諸實行,但當時仍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濟存在,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應該看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上述設想,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構成的某些特征,是富有啟迪意義的。
第三,指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將經曆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並明確地把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的”和“比較發達”的兩個階段。在毛澤東看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以不同的社會製度為代表的曆史時期,會在其共同的基礎上產生帶有不同質變特點的發展階段,由若幹不同的發展階段組成了這個大的曆史時期。他認為,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都會經曆不同的發展階段。1955年10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是會有缺點的,將來還要發展到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也要分階段,舊製度不行了,新的製度就要起來代替。生產力總要向前進,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次年11月,他在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談話時,又一次發揮了這個思想。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是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是過了200年或更長的時間之後,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總有一天會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經濟基礎變化了,上層建築也就會不相適,一部分進步的人要求改變,另一部分保守的人不願意改變。這樣就會發生革命。他還提出:就拿一萬年來說吧,這裏會有許多矛盾,需要用革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矛盾。共產主義社會可分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等。這裏所說的革命,顯然不是本來意義的政治革命,而是泛指社會的進步和變革。後來在他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又提到:“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場鬥爭,是一個革命。進到共產主義時代了,又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發展階段,從這個階段到那個階段的關係必然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關係。”在這裏,毛澤東主要從量變必然引發質變的哲學角度,闡發了他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看法,這時雖還未直接涉及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但這有助於對它的理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