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已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之路,成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毛澤東、鄧小平在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曆史性課題時,都把改革看做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深入研究毛澤東、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方麵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理論,推進和深化我國社會主義的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業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科學概念的確立,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已在我國確立起來。這時黨和國家麵臨著如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即關係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走向這一根本性問題。在這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以其特有的敏銳而深邃的哲學思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各種複雜的矛盾,在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並係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並且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些理論觀點,集中體現在1957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及在此前後的一係列講話中,它從哲學的高度回答了時代麵臨的重大課題,具有長遠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國家學說的重要貢獻。
社會基本矛盾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根據他對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繁紛複雜的社會現象的長期研究,指明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具有決定作用的基本矛盾,他寫道:“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雖然他在這裏沒有使用“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但實際上已指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種基本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後來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曾明確使用過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他指出: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占有製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現代社會就在這一切矛盾中運動,而大工業把它們明顯地暴露出來了。”這個深刻的理論觀點還主要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而沒有涵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人類社會的另一個基本矛盾,因而還不能反映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全部特點。毛澤東的理論貢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把經典作家發現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種矛盾規定為社會基本矛盾,並認定這種社會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他說:“將來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都打倒了,階級消滅了,……那個時候還有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的矛盾。”這表明,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包括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在內的一切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它規定和製約著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進而,毛澤東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特殊矛盾及其相互關係,這個分析涉及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裏的矛盾,包括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指明這些矛盾同以往社會一樣,都是受社會基本矛盾所規定和製約的。他由此作出了一個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毛澤東正是從對社會主義社會特殊矛盾的分析中,得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這是他對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大家知道,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作過某些原則的論述,表現了經典作家的深邃的洞察力,但限於曆史條件,他們還不可能對此作出全麵的解答。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後,根據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鬥爭的實踐經驗,在他的許多論述中,具體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許多矛盾。他在批判布哈林寫的《過渡時期經濟》一文時,曾經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的重要思想。但是,由於列寧辭世過早,沒有經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的實踐,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地和係統地回答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
曆史留給了斯大林比較充分的時間來研究和回答這個問題。在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斯大林還比較多地講到蘇聯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包括已經大量表現出來的人民內部矛盾。但他這時所講的矛盾,主要是指過渡時期存在著的社會矛盾,而沒有回答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是否仍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矛盾的問題,因而遠沒有形成完整準確的科學理論。相反,當1936年宣布蘇聯建成社會主義以後的一個長時期中,斯大林就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是“完全適合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在政治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的觀點,不僅在理論認識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極其有害的。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沒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天真的想法。”“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麵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由於斯大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否認蘇聯社會存在矛盾,這就勢必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把一切矛盾歸結於國外帝國主義的指使和挑動,結果導致混淆敵我的嚴重錯誤。蘇聯這種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以及由於蘇聯對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錯誤做法造成的嚴重後果,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後,特別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進一步暴露了出來。
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毛澤東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開始對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的社會運動的本質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且對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一,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矛盾,並且指明它同樣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那種“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麵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
其二,指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即既相適應又相矛盾,其中相適應是主要方麵,不適應是次要方麵,這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舊製度而且有巨大優越性的根本原因所在。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社會製度自身的調整而得到解決。在一定意義上說,調整就是改革。這是毛澤東多次強調:“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靠我們來領導。”“我們國家要有很多誠心為人民服務、誠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立誌改革的人。我們共產黨員都應該是這樣的人。”他還提出:“我們還需要有一批黨外的誌士仁人,他們能夠按照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方向,同我們一起來為改革和建設我們的社會而無所畏懼地奮鬥。”這裏,他是從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提出改革和建設的任務的。改革是要改變不完全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局部性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以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代表了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曆史課題最早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上的探索和回答,它對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奠定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 改革是“始於毛,成於鄧”,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新時期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改革的曆史性任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這個另辟蹊徑的偉業,從毛澤東1956年提出十大關係,即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矛盾起,就開始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辛探索的曆程。
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探索自己的建設道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集中全黨智慧的產物。這些成果,有如下幾方麵的特點:
第一,主題明確:走出一條自己的建設道路。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考,是同如何鑒戒蘇聯的經驗相聯係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們沒有經驗,在經濟建設方麵,我們隻得照抄照搬蘇聯”。毛澤東指出:“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當然不應當是長久之計。”事情確實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從蘇聯學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在恢複國民經濟,保證重點建設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五”計劃期間,正是在這種體製的組織下,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了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體現了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隨著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生活的多樣性,這種高度集中體製的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由於中國共產黨有豐富的反對教條主義的經驗,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一條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因而比較早地認識到,建設道路也同樣不能照搬外國。這正如毛澤東後來談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照搬蘇聯的辦法,“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這使得毛澤東等人對當時經濟體製及管理體製,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後,發覺統得太死,不行,著手改進體製”。這樣,毛澤東“以蘇聯為鑒戒”,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思路就更加明確了。這就是說,要走出一條有別於蘇聯、東歐、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的建設道路,就是這個時期探索的主題。毛澤東提出的許多改革性的重要思想和措施,也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