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山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香客們祭祀佛道儒和民間俗神,祈福禳災、求子嗣、祛病痛、問功名及郊遊遠足。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六日,一年一度,千年不衰。保留了文峪河中上遊流域民間以佛教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唐代,佛教達到了全盛時期,宗教活動名目繁多,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講經說法、水陸道場等。華嚴宗創立雖晚,但因有武則天、唐德宗的偏愛,實施多項舉措,一是寺廟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使其發揚光大。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教常常用走出寺廟的方式擴大影響。“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抬閣”,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形象活動的沿襲和發展。元、明、清直至民國,行像之風又有發展,逐漸轉化為民間求雨的內容,出巡的也不僅是佛像,又增加了河神、龍王、狐突、關公等形象。除了行像,還舉辦道場,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宗教意識在廟會文化中反映最為集中,因之形成廟會文化的精神內核。廟會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戲劇、舞蹈、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的展示,贏來了社會群眾,使宗教得以傳播。而宗教文化所強調的“教義”,即佛教故事理論又通過廟會文化為載體,進行傳承發展。常年奔波在社會生活的環境中,通過一年一度的卦山廟會環境,通過體驗大自然的險和美來洗滌心靈的汙穢,化解心中的煩惱。我們在“七情六欲”的環境中糾纏久了,偶爾去宗教寺廟“超凡脫俗”的氛圍中“出世”一趟,往往也是吸引人們外出旅遊的動力之一。
以唐代接二連三的佛教華嚴道場活動為基礎,卦山廟會產生時間大致在唐貞元(785—804年)年間。已知在明代中葉又有擴展,增入了“昭濟聖母廟”的內容,這又與明代交城縣毛皮工商業發達有很大關係。它包容了宗教信仰習俗、祭祀節慶習俗、郊遊遠足習俗、生殖崇拜習俗、文化娛樂習俗、飲食風味習俗,無須誰來組織和安排,真正約定俗成,五花八門而盡善盡美,是地方優良傳統、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薈萃與濃縮。
卦山廟會是地方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曆史悠久。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卦山廟會的一些傳統形式已漸消失,如廟會玩具“小扳磨”“小瓦盆”現已停產;聖母廟“偷娃娃”習俗中的泥塑阿福式的娃娃形象已被核桃紅棗代替;“還花花”已被三尺紅布代替,“蓮花大供”麵塑已被新式糕點代替等。
天寧寺的宗教活動與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相結合,其活動逐漸轉移到了佛寺環境中進行。五月初六日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來助興。有人認為,卦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是在明清時代。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明代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五花八門的文化娛樂活動。於是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郊遊遠足內容。與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不同,卦山廟會除了文娛活動、飲食小吃、旅遊紀念品之類的商業內容外,完全沒有集市貿易百貨布匹、土產日雜之類銷售,體現了傳統文化廟會的特色。
卦山廟會,起源於唐代佛教華嚴宗道場,作為一種地方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遠的社會原因和曆史原因,與佛教寺院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的。廟會文化以廟會為依托,以廟會為載體,並作為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手段、存在形式而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著。廟會其實就是一個大舞台,是傳統、曆史、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剪影,也是展現老百姓生活風貌的一個窗口,還是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
廟會是盛行於我國民間的一種宗教祭祀儀式,是一種宗教觀念在廣大群眾中所體現出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很久以來,廟會隻在擁有廟宇的地方舉辦。這樣,廟會便總是與風景名勝聯係在一起。而遊覽名勝也自然而然成了人們逛廟會的目的之一。廟會之所以能夠獲得眾多人們的熱衷、向往和喜愛以至於趨之若鶩,這也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當然,廟會之所以引人入勝,其原因還遠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廟會中融入了很多民間、民俗藝術和技藝。這些民間藝術、民間技藝能夠使倍感生活緊張、艱辛的人們得到一次放鬆和緩衝。在這裏,那些喜愛民間藝術的人能夠得到愉悅;那些樂於購物的人們能夠得到意外的驚喜;孩子喜愛的,老人熱衷的,女人心儀的,男人酷愛的,大抵都能在廟會上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