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古佛青燈——恪守空門不染塵世的高僧大德(2 / 2)

嘉慶九年(1804年),交城縣僧會無慮(號常樂)兼任天寧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無慮曾任臨汾天齊廟、交城縣卦山天寧寺、交城縣城西門外龍王廟、大營村關帝廟、三官廟、寨子村關帝廟住持,晚年為玄中寺東院主僧,創建玄中寺中院接引、準提(今地藏、觀音)二配殿。他虔持佛事,淡以自守,昕夕課徒誦經,每當穀鳥晨鳴、樵夫暮歸時,寺內鍾魚梵唄之聲山鳴穀應。他賦性質樸,勤儉能耐勞苦,受到世人尊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天寧寺住持太元繼任交城縣僧會,在千佛閣(原稱南殿)之前拓築前院,創建山門(七間)及東西廂房,使天寧寺更趨寬敞。宣統三年(1911年)住持空法參加了清代最後一次修繕工程。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寺院經費困難。20世紀20年代以後,雖然成立有由縣長兼任主任委員的“天寧寺寺產保管委員會”,但經費無著,完全依靠社會捐助和伐賣樹木度日,僅能進行小型修繕而已。

尤其令人發指的是1938年2月26日,日本侵略軍對卦山名勝進行瘋狂掃蕩,竟縱火焚燒和搶劫,燒毀聖母廟外院房舍10間、僧舍全院房舍11間、卦山書院6間、文星閣一座及天寧寺毗盧閣下層隔扇,其餘法器、家具、糧食、木材、衣物等被搶劫、焚燒一空,就連一頭毛驢也難逃厄運。老僧真情倉皇逃命,失足山澗慘死。其間,住持真雲備受日寇淩辱,竟被強迫跪地,用洋刀刀背在其脖頸上拉拭,而他堅不招認與抗日遊擊隊伍的關係。真雲號妙香,原在太原永祚寺(即雙塔寺)出家,1928年移駐天寧寺為住持,在十分困難的社會環境中保護寺院山林,令人敬重。1943年,終因憂憤成疾不幸去世。繼任者常廣(1894—1975年),太穀縣人,俗名吳學禮。早年投北洋軍閥張作霖,擅長武術,後目睹舊軍隊的黑暗和暴行,憤而解甲出家。1943年駐寺後,孑身一人守寺護林,倍極艱辛。1965年,“大三線”建設,省檔案館征用寺院,常廣被安排離山,成為天寧寺末代和尚。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卦山名勝,並不斷撥款維修。“文化大革命”前夕,省某單位征用卦山建築,全部鐵鑄、泥塑、木雕、石刻造像被毀,建築拆改,麵目全非。至1981年被文物部門接收後,國家投入大量資金修複古建,保護文物名勝,使這一馳名三晉的名勝古跡恢複了青春。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寧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卦山天寧寺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