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名人薈萃——文人學者官宦名流的行跡(1 / 1)

李商隱之題詠。

張商英之題詠:

明嘉靖七年李天畀《重修舍利創建南殿記》:“吾邑萬卦天寧禪寺實形勝之鳴於晉者,……如張商英之題詠、郝忠恕之著作,皆所以羽翼梵宮、壯觀山門者。”

張商英(1043—1121年),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北宋宰相;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出提點河東刑獄。提點刑獄,簡稱提刑官,是宋代官職名稱。主要掌管“路”刑獄之事。並總管所轄州、府、軍的刑獄公事、核準死刑等,也有權對本路的其他官員和下屬的州、縣官員實施監察。大觀四年(1110年),代理蔡京為相,大事改革弊端,勸徽宗節儉,勿大興土木,令徽宗不悅。後受蔡京讒言之害,被貶。張商英信奉佛教,造詣很深,他在山西期間遊曆參拜了不少佛教名勝,如五台山、卦山、文水縣壽寧寺、霍山等,並留有歌詠詩篇。據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卷十五載,張商英萬卦山題詩作於宋政和四年(1114甲午),任職與作詩年代相差較遠,可惜其碑已失,詩無傳。

萬鬆行秀(1166—1246年),金末元初禪宗高僧,俗姓蔡,金河中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西南)人。萬鬆行秀真正與交城縣的結緣,始於他與交城縣王山圓明寺的關係。其一,萬鬆的師父慧滿(又稱雪岩滿,原名善滿)、師祖父覺體(1119—1171年,又稱王山體)都是出自交城縣王山圓明寺的和尚;其二,後來萬鬆在燕京又收了交城縣人洪倪做徒弟;其三,師父慧滿在王山圓明寺圓寂,噩耗傳至京師,萬鬆行秀不遠千裏來交城奔喪;其四,萬鬆行秀還登臨過卦山天寧寺(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唯萬卦之古刹,實萬鬆之舊遊”),似乎多次來過交城;其五,他的高足湛然居士是交城縣三大佛寺的功德主,專門為交城縣三大佛寺寫過六篇文字。這些事情在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元好問的《壽聖禪寺功德記》等文獻裏有過反映。他與交城縣的緣分不能說小。

《趙孟頫集·天寧禪寺虛照禪師明公塔銘》:“曹洞正宗,自青州古佛而下十餘世,得王山體、雪岩滿為子……”,“攜師詣太原王山古刹,”嵩山少林寺碑林有《大明月舟禪師之碑》,此碑立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碑陽為月舟之行實,碑陰刻《續曹洞正傳宗派之圖》,所列係譜為:芙蓉楷禪師—鹿門覺禪師—青州辨禪師—大明寶禪師—王山體禪師—雪岩滿禪師—萬鬆秀禪師。

耶律楚材為卦山天寧寺功德主。

清康熙五年至十年間,一些著名學者與詩人朱彝尊(1629—1709年)、王士祿(1626—1673年)、顧炎武(1613—1682年)、潘耒(1648—1708年)、閻爾梅(1603—1679年)、傅山(1607—1684年)等人雲集交城、在卦山進行了遊曆、講學、考察活動。

進入卦山景區途中,有一座橋樓過廳“半道亭”。它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交城知縣趙吉士創建的。而其“半道”之名,卻是由白耷山人閻爾梅(1603—1679年)命名的。“半道”之名聽來很俗,其實不俗。閻爾梅《白耷山人詩集》收有《卦峰唱韻》七絕五首,在詩末自注雲:“邑令趙天羽構亭山麓,餘題之曰‘半道’,取靖節遺事也。”“靖節”,指陶淵明(365—427年),號靖節先生,東晉偉大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南朝·梁《昭明文選·陶淵明傳》:“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克不及致也。淵明嚐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齎酒具,於半道粟裏之間邀之。”閻爾梅借用“靖節”典故,一語雙關,一自喻陶氏超詣,二喻趙吉士如王弘一樣喜歡結交名士。

顧炎武在《金石文字記》中收有他對卦山天寧寺兩通唐碑的考釋。一通是《華嚴九會之碑》,一通是《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顧炎武來卦山的時間是清康熙十年(1671年)。他受交城知縣趙吉士之邀,下榻武園,遊曆交城縣石壁玄中寺、卦山天寧寺。

1977年7月,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遊卦山天寧寺,作《卦山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