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殿的外簷正對六十六級台階的位置,懸掛有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手跡“第一山”橫匾,運筆俊邁,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美譽。
千佛閣位於前、中院之間,是天寧寺的一座重要古建築。千佛閣創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左右,清代多經重修,1992年落架大修。其閣選址在梯次地形邊緣,南麵閣基直接坐在梯次地形的擋土牆上,再在檔土牆麵加築簷廊,使千佛閣的南立麵成為二層樓閣式。這種做法,既改善了擋土牆平麵單調的格局,又美化了建築物本身,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巧妙利用地形變化而設計的成功範例。
千佛閣創建時稱為“南殿”,亦即山門殿,左右分列鍾鼓樓,而明間並未開門,要進寺須走鍾鼓樓以外的“開覺”“渡迷”二門。天寧寺中軸線無正門的狀況,到明嘉靖四年(1552年)即千佛閣建成十多年後才得到糾正,即在明間位置開辟了較為局促的“雲龍風虎(古代兵陣名)”洞,真正實現“三門”的配置。這一善舉是在當年創建千佛閣的修造者維那常愉主持下進行的,由能工巧匠楊寧完成。
中院寬闊開朗,正麵月台高大,上建大雄寶殿,是天寧寺的中心建築。大殿麵闊五間,九檁八椽,懸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前有整體石廊柱,高大粗壯,是明代大修重建時增設的,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古建築粗獷堅實的風格。其柱礎以文殊、普賢、觀音三大菩薩的坐騎青獅、白象、朝天吼為造型,生氣活現,兩邊對稱配置,石作精細,極為罕見。
大殿內供三身佛,中為毗盧遮那佛,即“法身”;西為釋迦牟尼佛,即“應身”;東為盧舍那佛,即“報身”。三佛重塑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佛身金妝。大雄寶殿重建於明宣德、正統年間,清嘉慶九年(1804年)再次重建,仍保持了明代建築特征。
大雄寶殿東西兩邊各有朵殿三間,東為關帝殿,西為觀音殿,建於清乾隆年間。寬闊的中院裏,共有三株參天古柏,西麵一株尤為粗壯,傳為唐代僧人所植。
大雄寶殿背後由於地形突兀高聳,與後院的間隔十分狹窄,因而在構築兩院之間的階梯上造成困難。但是,設計者采用三台九曲十八折式的巧妙手法,非常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遊人在不知不覺中登上高峻的後院而毫無懼險、勞累之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交城知縣洪璟(字昆霞,安徽歙縣人)重建天寧寺毗盧閣,之後又在卦山臥龍崗創建卦山書院。
毗盧閣是俯瞰全寺的最高建築物,二層樓閣,重簷歇山頂。下層四麵廊柱,上層四麵圍廊,閣頂屋麵蛟龍吻高達2米。內簷金柱柱礎為唐代原物,稱為覆盆式蓮瓣柱礎。1938年2月26日,日本侵略軍曾掃蕩卦山,縱火焚燒此閣,所幸未得蔓延,隻燒毀槅扇數爿。毗盧閣下層閣內原空置,1982年,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撥款從本縣梵庵廢寺遷入明代大型佛龕及木雕佛像、脅侍5尊,安置於閣內。1986年挑頂大修,並清除“文化大革命”標語,重新彩畫油飾。
天寧寺布局設計的節奏感,匠心獨具。從山重水複的林蔭道路間突現高聳的六十六級台階和高大宏偉的山門,再由小巧別致的前院穿行“雲龍風虎”洞,進入豁然開朗的中院。麵對高踞月台之上的大雄寶殿,其莊嚴肅穆之感油然而生;而中、後院之間的聯係又采用曲折迂回的手法,使人遊興不減;後院高聳的毗盧閣,為全篇“樂章”的高潮,激發起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渴求。這種有序曲、有主題、有過渡、有高潮的巨作,頗似一部動人的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