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結構體係、優美的藝術造型和豐富多彩的藝術裝飾而成為人類曆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建築史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在認識建築藝術中強調它是凝固的音樂。卦山天寧寺現存建築以明清兩代為主,殿、閣、樓、堂、亭、塔、廊、台種種,是我國古建築時代後期成熟階段的作品。卦山天寧寺建築也不例外,它不僅是在立體形象上,並且在平麵布局上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音樂感,甚至更像是一曲完整的凝固的交響樂。
德國哲學家謝林把建築稱做“凝固的音樂”。黑格爾說:“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因為像建築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而卦山天寧寺的建築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這個論點。高低錯落、寬窄緩急,抑揚頓挫,曲折縈回,從它的均衡、對稱、布局等各種形式體驗它的美感。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
天寧寺地處卦山懷抱之中,坐北向南(“鎮坎向離”)。寺依山勢而建,三進院落梯次升高。前院小巧別致,富麗堂皇;中院寬闊開朗,肅穆莊嚴;後院高峻險要,雄偉壯觀。遊人身臨其境,步步登高而毫無重複雷同之感,“讀”來好似一部動人的長篇巨著,“聽”來又酷像一組悅耳的交響樂曲。層層鋪墊,節節深入,跌宕起伏,節奏分明。天寧寺在建築選址上也獨具匠心。首先,遊客在山下數公裏之外就已從濃蔭翠綠的密林中看到若隱若現的樓堂殿閣,宛若仙境。可是當你步入參天古柏林中,反而失其所在。這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所推崇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手法。
著名古建築史學家張馭寰在談到佛寺位置的選擇時舉例說:“交城萬卦山天寧寺,雄踞於山腰,除可俯視縣城風景外,還可遙望汾西大平原和太行山北麓山勢。”(《中華古建築·山西佛寺初析》)天寧寺擴建選址規劃者是唐貞元時的道融禪師,據《唐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記載:“觀夫七處九會之樓台,六峰六天之塔廟,如瓶沙之苑囿,類須達之園林。……南瞻花縣,則櫛比閈閎(hàn hóng);北睨晉山,乃合遝鬆石。此皆禪師恣(zì)心目之所精選也。”
天寧寺中軸線上的建築物依次為石牌樓、六十六台階、山門殿、千佛閣、大雄寶殿、毗盧閣。左右兩側的建築則前院為東、西廂房;中院為鍾鼓樓,東、西配殿和東、西朵殿;後院為東、西月門和東西跨院。這是明清時期天寧寺的格局。
明代以前,天寧寺的格局略有不同,其山門的位置在今千佛閣。當時中軸線建築石牌樓和六十六台階尚未創建。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南殿(山門殿,今千佛閣)、大雄寶殿、毗盧閣、普光明殿,亦為三進院落。即現在之中院原為前院,現在之後院原為中院,而在毗盧閣後(今寺圍牆外)還有一層院落,其建築是唐代所建的普光明殿(今存遺址)。該殿原緊貼山崖而建,由於不斷遭到泥石衝擊和山崖崩塌而倒毀,其遺址也因山體前移而大半被掩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遺址邊緣尚有唐華嚴經塔屹立,而兩通唐碑早在清代就被埋入地下了。
山門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布瓦懸山頂,麵寬七間。利用梯次地形的變化,把台基做得很高,充分襯托出山門雄偉高大的形象。橫向隔牆將山門殿分為內外兩部分,內簷左右分列“密跡金剛”彩塑,威武勇猛。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又將這二人稱為“哼、哈”二將,哼將名鄭倫,哈將為陳奇,神通廣大,後來被薑子牙封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