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渾將軍出塞
渾將軍:蓋指渾惟明,為皋蘭(今甘肅蘭州)府都督。渾惟明曾做哥舒翰部將。天寶十三載(754)三月,哥舒翰為其部將論功的名單中有渾惟明,本年表奏其為雲麾將軍。全詩敘及渾將軍的家世、戰功及馳騁沙場、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概。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
子孫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
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裏寶刀日夜鳴。
意氣能甘萬裏去,辛勤動作一年行。
黃雲白草無前後,朝建旌旗夕刁鬥,
塞下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陽柳。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
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子孫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漢家:漢代。渾邪(yě)王:《漢書·霍去病傳》載,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單於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朝所破,亡數萬人,數詔誅之,渾邪王畏懼,於是降漢,封為漯陰侯。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渾氏出自匈奴渾邪王。”蓋渾將軍為渾氏後代。朝野:指在朝為官,或在野閑居。部曲:猶部隊。此處指渾氏族私屬部隊。燕支:見前《送李侍禦赴安西》注。唐因其渾氏部屬於皋蘭,置皋蘭都督府,故曰部曲燕支下。四句寫渾將軍出身高貴,名門後裔,祖上可推至漢代霸守西域、歸降漢朝的渾邪王族。世代顯宦相承,受皇恩隆遇優渥,家族內有募兵,精悍勇鷙,在燕支山下屯兵駐紮,保邊防塞,獨當一方。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控弦:拉弓射箭。控,引。此處以物借喻人,指兵卒。陰山兒:指陰山下強悍勇武、擅於騎馬射箭的少年壯士。陰山:在內蒙古境內,起於河套地區,綿亙萬裏,東與內興安嶺相連。登陣:上陣。大宛馬:大宛(yuàn),為西域國名,其地盛產寶馬。銀鞍:銀做的馬鞍。玉勒:以玉石裝飾的馬絡頭。蝥弧(máohú):旗名。《左傳·隱公十一年》疏:“鄭有蝥弧,諸侯之旗也。”此處指軍旗。嫖姚:指漢代名將霍去病,曾為嫖姚校尉,率兵大破匈奴,威震西域。此處指哥舒翰。骨都:漢匈奴設有左右骨都侯。四句寫渾將軍屬下兵強將勇,多募用善於彎弓控弦、騎馬征戰的陰山少年,跨下戰騎出自西域大宛的汗血良種,全身赤紅無片羽雜毛,遠望如奔騰的火焰,再飾以銀鞍玉絡頭,雲蛇般揮舞的軍旗夾峙兩邊,將軍騎馬馳騁,雄姿英發,直如天兵馭神龍,隨時有騰雲排空之勢。將軍不愧為威震西方、神武不凡的渾邪王後代,追隨哥舒翰元帥南征北戰,攻城掠地,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立下戰功赫赫。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李廣:漢之名將,號之“飛將軍”。與匈奴轉戰多年,英勇無畏,名震西域。從來:向來。先將士:指李廣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寬緩不苛。”衛青:漢之名將,皇後衛夫人弟弟,拜為大將軍,曾七出匈奴,戰績顯赫。未肯學孫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謂“天子嚐欲教之(霍去病)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謂當重戰場實際應戰權變,不可拘於紙上的兵法布陣之術。按,此典當為霍去病,為高適筆誤。此處以李廣、衛青比擬渾將軍。孫吳:孫武、吳起。孫武,戰國齊人,古代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吳起,戰國衛人,好用兵,亦著《兵法》傳世。《史記》中有二人合傳。傳:傳達征兵意。羽書:見前《燕歌行》注。四句寫渾將軍行軍作戰像李廣那樣,總是身先士卒,寬緩禮下,與戰士憂戚與共,戰績先讓位次者,賞賜先與貧寒兵,士卒亦奮不顧身,與其生死相隨。渾將軍像衛青那樣,智勇過人,應變有術,排兵布陣,善於觀察敵勢和實際地形,深謀遠慮,料敵製勝,不為兵書布陣之法所拘,不做紙上談兵的將軍。昨天羽書飛至,邊庭告急,要向前線緊急征調成千上萬的戍卒。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裏寶刀日夜鳴。意氣能甘萬裏去,辛勤動作一年行——畫角:雕飾有花紋的號角,號令三軍進退布陣之用。匣裏寶刀句:相傳古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有曳影之劍,“未用之時,常於匣裏如龍虎之吟”(見王嘉《拾遺記》卷一)。此處表示渾將軍求戰心切,躍躍欲試。意氣:此處指從軍作戰的勇氣。甘:甘心。萬裏:指轉戰南北。動作:行軍作戰顛沛奔波之狀。四句寫城頭號角悲鳴嗚嗚,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將軍匣囊寶刀亦有虎嘯龍吟的響應。將軍求戰心切,欲率其雄兵,突刃觸鋒,馳騁沙場,掃淨邊寇。縱然戎馬倥傯,連年顛沛,亦在所不辭。
黃雲白草無前後,朝建旌旗夕刁鬥,塞下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陽柳——白草:西域沙漠特有的牧草,幹熟時呈白色,質地堅韌。無前後:漫延無盡。建:豎立。刁鬥:見前《燕歌行》注。塞下:邊塞。關西:指玉門關以西。唐玉門關在今甘肅安西附近。不見春陽柳:意同王之渙《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邊塞苦寒,春天遲到,柳色青遲。四句寫放眼望去,邊塞白草萋萋,茫無際涯,風吹草低,起伏如浩淼的海洋,天空黃雲滾滾,氣鬱蕭森。行軍作戰、進退行止,號有畫角,瞻有旌旗,刁鬥聲聲,以備偷襲。軍容嚴整,士氣高漲,渾將軍麾下兵強將勇,神武強悍,少年豪俠個個意氣風發,英姿颯爽。玉門關北風蒼勁,嚴霜苦長,三春已過,楊柳卻不見半點春色。綠色尚徘徊在玉門關內,遲遲不敢叩關,它也是畏怯邊地的苦寒吧,而戰士卻依然熱情洋溢、慷慨高歌。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借問:請問。所從誰:用王粲《從軍詩》意:“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王粲跟從曹操征戰張魯,此借指渾將軍跟隨哥舒翰。酣歌:酣飲高歌。繞朝策:繞朝,春秋時秦國大夫。策: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載:晉人士會為秦國所用,晉國患之,施計把他賺回。士會自秦臨行時,“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此處贈策以表送別之意。平戎:消滅戎敵。戎,是對西域少數民族的蔑稱。仲宣:三國王粲字仲宣。四句寫渾將軍將隨哥舒翰征戰南北,乘危蹈險,當擊劍起舞,對酒酣歌,唱盡英雄豪氣。將軍出塞,詩人送行,惜別依依,但致款款殷勤意,凱旋歸來時勿忘早寄《從軍詩》。
詩寫送別。詩人僅將送行意於末四句表達出,而用大段篇幅述渾將軍出身高貴、家世顯赫、部曲兵強將勇及其身先士卒、寬緩待下,轉戰南北、不辭艱辛顛沛的高尚品質。描繪出一智勇雙絕、英勇善戰的邊關將領形象,如一部英雄史詩。詩人飽含著敬慕和欽仰之情娓娓訴來,洋洋灑灑,不辭繁富之苦,其中也潛隱著詩人對建功立業、殺敵報國的深沉向往之情。全詩筆墨揮灑自如,張弛有度,時用偶句,而能驅遣自如,粗獷健美的格調、豪邁雄壯的氣勢和不經裝束、脫口而出的語言,使全詩一氣貫注,酣暢淋漓而又搖曳多姿。
武威作二首(其一)
一本詩題作《登百丈峰二首》。武威即涼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河西節度府的治所。此詩蓋為高適到河西幕府後不久作。組詩有二,第一首寫詩人對邊塞征戰不休的憂心忡忡;第二首為懷古之作,亦感懷戰事。今選其一。“百尺烽”,一作“百丈峰”。“青冥冥”,一作“青冥間”。“塞下”,一作“寒山”。“來”,一作“飛”。
朝登百尺烽,遙望燕支道。
漢壘青冥冥,胡天白如掃。
憶昔霍將軍,連年此征討。
匈奴終不滅,塞下徒草草。
唯見鴻雁來,令人傷懷抱。
朝登百尺烽,遙望燕支道。漢壘青冥冥,胡天白如掃——百尺烽:百尺高的烽火台。燕支:見《送渾將軍出塞》注。漢壘:漢朝防邊遺留的軍壘土堡。青冥冥:深遠渾鬱貌。白如掃:謂白淨如掃蕩一空。四句寫早晨獨登百尺烽台,遙望依稀天外的燕支山,蒼蒙迷離,一條白淨如練的小道寂寞地飄搖在荒原上。漢代土堡軍壘尚遺一片青冥黯淡的殘垣頹壁,滄桑滿布地靜臥於荒原上,風吹草低忽隱忽現。胡天纖塵未染,一碧如洗,天高地迥,天朗氣清,登此高台,望山河萬裏,滾滾而來,其風煙淨美、清明壯麗,直使人膽氣衝蕩,心曠神怡。
憶昔霍將軍,連年此征討。匈奴終不滅,塞下徒草草。唯見鴻雁來,令人傷懷抱——霍將軍:霍去病,漢代名將,封為驃騎將軍,曾於漢元狩二年(前121)西征隴西,轉戰六日,度燕支山千餘裏,後亦出戰多次,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塞下:邊塞。徒:空。草草:人心惶惶,騷動不安貌。六句追念漢朝大將霍去病曾數次出征匈奴,然而終未消滅匈奴,故而匈奴自漢代以來恃強逞凶,伺機挑釁,為患一方,使邊境戰亂仍連年不休。如今邊塞一望無際,杳無人煙,惟有鴻雁不時飛過,令人憂從中來,愴然悲慨。
這是組詩第一首,作於詩人初至河西。詩人睹風物之蒼涼蕭瑟,懷望漢之霍去病,立功赫赫,而匈奴仍難掃盡,依然遺患一方,詩人憂濟國事,感懷興歎。此詩的主題思想,唐汝洵曾解雲:“此歎哭戰之無益也。言登高而望邊境,見漢壘而想去病之北征,其時以為必滅匈奴而後已,然終果滅乎?狼居胥之封徒草草耳。既無足稱,然睹鴻雁之飛而獨傷懷抱者,竊有感於傳書之事也。夫去病偽功而取封,子卿守節而薄賞,適蓋有慨於當時矣。”(《唐詩解》卷九)可參考。詩人登高即賦,即景興懷,深致感慨,其情也真實飽滿,沉鬱深厚,具有高適詩的一般性特色。
奉寄平原顏太守
此詩題下有序雲:“初顏公任蘭台郎,與餘有周旋之分,而於詞賦,特為深知。洎擢在憲司,而仆寓於梁宋。今南海太守張公之牧梁也,亦謬以仆為才,遂奏所製詩集於明主。而顏公又作四言詩數百字並序,序張公吹噓之美,兼述小人狂簡之盛,遍呈當代群英。況終不才,無以為用,龍鍾蹭蹬,適負知己。夫意所感,乃形於言,凡廿韻。”按,序中“顏公”,指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顏魯公行狀》:“天寶十二載(753),(楊)國忠以前事銜之,謬稱精擇,乃出公為平原太守。”序中“南海太守張公”,指張九皋,時任南海太守。此詩今本高適集失載,據《高適詩集》殘卷補。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三載(754)秋,高適時在哥舒翰幕府中。詩中“天厓”一作“天涯”。
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
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
自承到官後,高枕揚清風。
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
始餘梁宋間,甘予麋鹿同。
散發對浮雲,浩歌追釣翁。
如何顧疵賤,遂肯偕窮通。
耿介出憲司,慨然見群公。
賦詩感知己,獨立爭愚蒙。
金石誰不仰,波瀾殊未窮。
微軀枉多價,朽木慚良工。
上將拓邊西,薄才忝從戎。
豈論濟代心,願效匹夫雄。
驊騮滿長皂,弱翮依雕籠。
行軍動若飛,旋旆信嚴終。
屢陪投醪醉,竊賀銘山功。
雖無汗馬勞,且喜沙塞空。
去去勿複道,所思積深衷。
一為天仞客,三見南飛鴻。
應念蕭關外,飄搖隨轉蓬。
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皇皇:盛美之貌。《詩經·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於彼原隰。”《傳》:“皇皇,猶煌煌也。”《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將將焉,信天下之壯觀也。”薛蹤注:“《禮記》曰:‘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將將。’鄭玄曰:‘威儀容止之貌。’”關東:函穀關以東之地。銀印:古代官員隨身所佩以示官階之物。漢百官表:凡吏人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隋書·禮儀·印綬》:“四品得印者,銀印青綬。”天書:天子所下詔書。這四句讚美顏真卿威儀堂堂,乘駟馬而出關東。佩銀印於腰間,存天書於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