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適的邊塞詩(代序)(3 / 3)

其次,是反映時事的詩歌。其內容主要是對唐玄宗晚年昏聵的諷刺和對安史之亂的痛恨。例如唐玄宗晚年寵信安祿山,而安祿山卻是一個詭詐反側、屢次挑起邊釁,以所謂“邊功”來市寵的家夥。高適在送兵到清夷時,就體察到他以邊兵作為個人市寵的犧牲品,在《答侯少府》詩中就指出“邊兵若芻狗,戰骨成埃塵”的可悲事實。而玄宗卻對安祿山越來越寵信,連年加官晉爵。高適在《薊中作》(亦作《送兵還作》)中用比較含蓄的語句說,“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對玄宗的昏聵濫賞進行了諷刺。

到天寶十載(753),安祿山居然“出入宮掖不禁”,“頗有醜聲聞於外”,而玄宗竟聽之任之。高適為此寫了借古諷今的《辟陽城》詩。詩中借審食其與呂後私通事來影射安祿山與楊貴妃的曖昧關係。這類直指最高統治者、揭發其宮闈醜事、寓意深刻的諷刺詩,在當時是罕見的。

對安史之亂,高適的態度是鮮明的。他在《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中寫道:“河華屯妖氣,伊瀍有戰聲。”他撫劍悲歌,心存戡難,還致書賀蘭進明使救梁宋,解睢陽之圍。及九節度使兵潰於鄴城(在今河南安陽),他目睹國家殘破,人民遭到殺害的慘狀,寫了《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一詩,詩中有四句說:“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反映了中原經過這一番殺戮洗劫之後,一片破瓦頹垣,白骨縱橫,人民流離的悲慘景象。關於鄴城戰役所造成的浩劫,隻有在高適這首詩中得到具體的描述,這是它的可貴之處。

再次,他深入地反映了農民疾苦。由於高適長期貧困,又有“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的親身感受,所以他能夠關懷民生疾苦。屬於這類的詩作有《東平路中遇大水》、《自淇涉黃河途中作》等。前者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農村遭受水災,因而“農夫無倚著,野老聲殷憂”的情景;後者揭示了農民在旱災和重稅剝削下的貧困和農村凋敝的生活景象:“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開元天寶詩人中,高適是第一個反映農民疾苦的詩人。

正因為如此,高適對能夠關懷民生的地方官是稱頌的,特別是對春秋時宓子賤為單父宰“琴和人亦賢”的良政作了多次歌頌。後來他自己任州牧時即以子賤為榜樣,《舊唐書》本傳說他“屢為藩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

此外,高適還寫了較多的自傷不遇的詩歌,反映出盡管是盛唐時期,大批人才仍然遭受壓抑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詩作如《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適是一個落拓不羈、崇尚節義、有匡世之略和負氣敢言、氣質慷慨的人物。他的詩如其人,內容從多方麵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矛盾,抒寫愛國熱情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其語言質樸爽朗,直抒胸臆,魄力雄毅,氣骨琅然,多慷慨悲壯之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高文(1908—1999),江蘇南京人。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19歲入南京金陵大學中文係,曾師從國學大師黃侃、詞學大師吳梅。1934年入金陵大學研究班,師從著名中國文學史家、書法家胡小石,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又曾於西北大學、國立邊疆大學任教。1951年,受河南大學中文係力邀而前往執教,直至去世。著有《漢碑集釋》、《全唐詩簡編》、《全唐詩詩句索引》、《王安石詩選》,與他人合著有《高適岑參選集》、《柳宗元選集》等。

以上“代序”為高文與王劉純合著的《高適岑參選集》前言之節選,題目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