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額雖與前詩同時作成,但卻屬別樣風味。觀此三字,整體架構確得顏楷之精髓,有“正大方嚴,雄健質樸”的風貌,顯出一種剛健、豪放、雄厚、磅礴的藝術風格。仔細品析卻又非從顏楷直搬而來。其“承”字寫法直承《聖教序》之筆勢。“顏”字左縮右伸,顯然已非“顏家”麵目,“產”下三撇連貫,更顯真率。“堂”字則取異體,簡而行之。其間用筆、結體時出帖意,難怪他自己有“楷書無帖意,擺磊齊整,隻是泥塑帝王像耳”的心得。
此匾雖說隻三字,但能集楷書的嚴整、行書的瀟灑於一體,確實體現了一種書法藝術的高境界、大手筆。
《“山林埜趣”匾》為傅山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所書,落款署“大明崇禎年太原傅青主題”。懸資壽寺天王殿前。此匾長1.4米,高0.5米。保存完好。
此為傅山50歲時所書,雖略早於前二件,但仍同屬一個時期。審之可得見其雄健的筆力,磅礴的氣勢,點畫間盡顯“博大莊嚴、神凝氣重”之精神。運筆上粗頭亂服、不衫不履、從大處求效果。結字則以顏為基,且熔鑄先聖與時賢於一爐,既見二王及米家之風貌,又有董其昌、黃道周之影響。品來一派灑脫蕭然之氣。先生雄強豪邁之神韻於此可見一斑。
晚明大書家黃道周雲:“晉唐後首推公佗,次李燧臣、次王覺斯。”把傅山的書法推崇在李爾育、王鐸之上。
作為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醫學家、書法家和畫家的傅山,留在靈石靜升境內的這些題刻、墨跡書法,遺存著他作為反清義士的豐富思想信息,保存著他追求書法真諦的探索足跡,更蘊含著他偉大人格的率真和豪邁。是珍貴的曆史文化和藝術遺產。
耿文光的書法藝術
耿文光(1830—1908),字星垣,一字鬥垣。號酉山、蘇庵、蘇溪漁隱。靈石縣靜升鎮蘇溪村人。我國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
於書法一道,耿文光並無太刻意的追求,然其紮實於學業,且一生幾在藏書、讀書、教書、著書中度過,胸藏萬卷自然下筆不凡。
耿文光書《趙銘三墓誌》。篆書部分,“清故賜同進”五字已泐駁不見,“士出身誥授奉”六字處也有損殘,之後“政大夫欽加同知銜特授廣東新安縣知縣調署防城縣事銘三趙司馬安葬墓誌銘並序”諸字清晰未損。如將此書置於唐人之作則足以亂真。似淵源於唐李陽冰《棲先塋記》,且特於近世出土的《崔祐甫誌》篆蓋絕肖。運筆穩沉,使轉堅勁,如屈鐵彎金。筆畫洗練,結構勻稱,布白疏朗。可見耿氏於唐篆特別是李陽冰用功非淺。
楷書款識部分,兩段共78字。起筆多用露鋒,或尖或方,幹淨利落。筆畫方整中有潤澤之感,轉角方圓兼備,勁挺而秀麗,有歐書點畫工妙,挺勁瘦硬,清和秀潤之特點。結字中宮緊收,寬嚴結合,疏密調勻,大小各適其宜,具柳體之筋骨皆存、開合隨形之勢。安詳工穩,不急不躁,稍顯幹祿體之風貌,又別出風韻,爽朗端莊。
申寶華的書法
當代靜升地區的書法,申寶華可稱代表。
申寶華(1923—2001),號村叟,靜升旌介村人,高小畢業後在天津南市“戴春林”當學徒,曾任靈石縣抗日政府經濟局會計,後一直從事教育事業。1984年退休於汾西礦務局二中。先生出身商賈世家,從小即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天津當學徒期間多過往於文人墨客間,眼界大開,加上自己勤奮好學,一時書藝大進,十八、九歲就應邀為一些店鋪書寫牌匾。歸鄉後一直熱衷翰墨,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傳統文化解禁後,先生更是成為縣域書界名家為人敬重。由他所題寫的“翠峰樓”“常青樓”等為書法愛好者相效仿,許多公共場所一時以能得先生題寫為榮。其書豐腴雄渾,結體穩健,溫潤端莊,多合大眾審美。
曆代書畫篆刻家人名錄
田恩,生員。見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所書《修三清寨磚門碑記》一種。其書用筆多直鋒殺入,行進穩健而顯瘦硬。收鋒多頓,時有隸意。結字流宕奇特,奇正相生富有變化。
王大化,生員。見明萬曆元年(1573年)所書《靜升裏集廣村重建道場碑銘》一種。多用圓筆,橫、撇收駐處有隸意。
王綏猷,字定宇,號逸翁,靜升村人。清雍正癸卯(1723年)拔貢,候補教諭。朝考第一,以知縣用,後隱遁林下,詩書自娛,曾協助王夢鵬修族譜。善書法,今見“鳳飛齋”額書一種。
王蕙,字齊芳,號南村,靜升王氏十六世。監生。工書善畫、通醫,有《南村詩集》。今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書《祠堂捐資補修大門碑記》一種,出入米南宮、趙子昂間。
王夢吉,清靜升村人,監生,生平事跡不詳,生活於乾隆年間,善書法,今存其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書丹《施銀碑記》一種。
王會極,靜升西王氏十九世,道光辛巳(1821年)科舉人,乙未(1835年)科進士,曾任寧武府教授(正七品),工書法,今可見其書作有《陳德沅墓誌銘》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立《陳祥國墓表》、道光十九年書《芝山王公墓誌》篆蓋三件。
耿偉圖,清代靜升裏蘇溪村人。生卒事跡未詳。今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書“蘇溪夜月”刻石,端莊灑脫,有魯公及東坡遺法。
王爾勄,字敬之,靜升王氏十七世,善書法,今存靜升三官廟《增建老君殿碑》等。
祁從智,生卒不詳,生活於清道鹹年間,字慧堂,靜升東南堡人。工書法,今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靜升村《三官廟重修碑》為其書丹。
陳毓良,清靜升裏蘇溪村人,生活於清道光後期,與藏書家耿文光同時代。工書法,今見其書丹《介廟補修碑記》、《蘇溪土地廟賑饑碑》(已殘)二種。
王際昌,字鬆軒,靜升人,生卒事跡不詳,工書能文。今可見多種由其撰文碑碣,書丹碑現存鹹豐十年(1860年)所立《辛酉賑濟碑》一種。
王樂三,字子有,生卒事跡不詳。工書,可見鹹豐九年(1859年)書《耿斐然墓碑》(現存蘇溪村),鹹豐十一年(1861年)書《重整棲隱寺地畝碑》(現存靜升後土廟)二件。
王彝銘,生卒事跡未詳,清鹹豐年間太學生,善書法,今存《靜升裏重整棲隱寺地畝碑記》一種,書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體在歐、顏之間。
閻呈祥,生卒事跡不詳,清鹹豐年間卒生,善書法,今存《靜升龍天廟廣靜庵地畝碑》一種,書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法從柳公權。
王樹聲,靜升王氏,光緒庚子(1900年)舉人,事跡未詳,工書法,今存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書《介廟伐木動工碑》二件。
王筵賓,字叔恭,靜升村人,一生以讀書授徒為樂,精文章,善書法。今見所書夏門《梁景南墓誌銘》一種。
王俊乂(1892—1966),字百軒,靜升村人,畢業於山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曾任山西省教育廳科員,太原女子師範學校教師等。楷、行、隸皆通,擅隸,有隸書條幅和隸體範本,字體端正凝重,筆力遒勁,神韻兼備,書跡遍布鄉間。
李叔宏,清宣統元年(1909年)生於靈石靜升村,1925年進入山西美術專科學校國畫係學習,與董壽平等同窗。1927年在天津學藝於國畫大師劉子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天津國畫研究會會員,1956年被選為中國美術協會會員。叔宏曾在天津各文化館、俱樂部多次舉辦國畫講座,多篇作品在刊物上發表,其中“梅花”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美術展覽,著作《論國畫初步》發表在內部刊物《美術研究》上;即興創作的《鬆鶴圖》留在天津河西工人俱樂部的影壁之上。叔宏的作品宗法新羅、青藤等畫法,於寫意花鳥畫方麵的功力尤其深厚,在天津畫界享有很高聲譽。
戲劇、音樂、攝影
“靜升廟會流水板整天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反映了靜升人對戲劇的強烈愛好,已經形成一種代代相因的傳統風尚。
靜升沿河各村,村村有戲台,一年唱數台。僅靜升一個村包括廟宇、祠堂、溝巷大小舞台十二座。除了梆子戲,本村就有“自樂班”。在村西關帝廟外有一溝,傳說溝名稱“中舉溝”意思說要出文人當舉人。可因南蠻子盜了寶,文氣消失。一溝三十多戶代代相傳成了半專職“自樂班”吹鼓手。因吹嗩呐,兩腮邦隻鼓起來。久而久之,把“中舉溝”喚成“腫嘴溝”。為啥喚成半專職呢?因為村大人多,家戶多。村裏逢年過節、迎神賽社、宗祠祭祖、天旱祈雨、消災免病、晚年得子還願、紅、白喜事,除唱大戲,就請吹鼓手自樂班,也叫同樂會。
民國期間蘇溪村的“聚樂園”、馬和“紅星劇社”,頗有盛名。
解放後,靜升晉劇愛好者王翊山又創辦了晉劇團,人員四五十人。一星期唱下來不打重台,除了在本村經常演出外,走向外村、外縣甚至出省演出。除此還有自編自演的地方劇。
靜升人對戲的癡迷在靈石出了名,“三天不吃飯,出門一聲唱”,“寧叫跑的丟了鞋,不敢誤了程玉英(晉劇名角)的嗨嗨嗨。”
靜升人獻戲給神靈或先祖時,或請外地戲班,或邀地方梨園。除了中路梆子,還有黎邑慶元公的落子,晉南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孝義碗碗腔、祁太秧歌;本地的幹調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劇種,因隻在人物出場時有鼓樂伴奏,演唱時不動樂器幹唱而得名。演員多係農民,他們師徒相傳,父子相傳、口耳相傳,沒有劇本。除蘇溪村的聚樂園外,南塬、靜升、馬和的盡林頭村戲班也頗有名氣,名角有藝名“大架紅”的蘇溪張盛長、藝名“紅公雞”的靜升郭廷英。據說民國初,靈、介兩縣幹調秧歌比賽,人們都以為奪魁隻有介休名角“小白菜”與“螞蚱蚱”。誰料“紅公雞”登台亮相,嘹亮音腔,聲壓群芳,立馬贏得滿堂喝彩,名列榜首。在百姓閑談中,戲言:這真是螞蚱蚱吃了白菜心,紅公雞啄了螞蚱蚱。
中路梆子名角閻登貴(閻貴鎖)就是靜升人。他曾是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須生泰鬥丁果仙的“過門”師傅。還有晉中晉劇團藝名“眉毛醜”也是靜升富足溝人。閻登貴藝名“十三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隨戲班到河北張家口跟師傅學戲,兩年後,他登台演出《八義圖》飾程嬰,他的唱腔和得體到位的扮相,贏得滿堂喝彩,觀眾當場給他披紅掛彩。1965年落腳榆次、太原。他在《走雪山》中飾老家人,《空城計》中飾諸葛亮,《潘楊訟》中飾八千歲。《明公斷》中飾王彥齡等。在傳統劇目中,裝龍像龍,扮虎似虎,人叫人絕,當時著名的晉劇表演藝術家、須生大王丁果仙及丁巧雲、花豔君、張美琴、筱桂芬等晉劇名角都向他學藝,接受指導,尊他為“老前輩”稱“過門師父”。1946年馬和成立“紅星劇社”他應邀返鄉教戲。1949年,在新戲《白毛女》中飾楊白勞,《小二黑結婚》中飾二諸葛。1952年去世。
晉劇流派名師範天貞(1887—1957年)範天貞,藝名“大麻黑”,靜升村十字甕門溝人。他與中路梆子名角十三紅閻登貴在介廟看戲時,一同私逃出走,跟隨太原晉劇二園班學藝唱戲。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唱腔渾厚有力,響徹雲天,素有“大麻黑台上一聲吼、戲台也要抖三抖”的說法。以唱黑淨一舉成名,其他行當也不在話下,生、旦、淨、末、醜行行通曉,手、眼、身、法、步樣樣精熟,唱、念、做、打都有獨到之處。在當時沒有擴音設備的情況下,全憑一腔真功夫。
1910年範天貞收馬兆麟為徒,藝名“根根紅”的馬兆麟是馬派藝術的創始人。他認範天貞為義父。馬兆麟相繼培養出其女兒馬福仙(藝名十七生),侄女馬秋仙(藝名小果隻)、次女馬玉仙及董雲仙等。
《眉毛醜》宋茂林(1905—1965),靜升裏仁巷人。七歲喪父,被送往張家口戲班學藝。出科後,初演京劇、評劇,繼演中路梆子攻須生,因嗓子“倒嗆”,改演三花臉,在表演中善於通過眉毛的各種變化表達人物內心活動,得藝名“眉毛醜”。
1959年,宋茂林任教於榆次晉劇藝術培訓班。在一年的晉劇教學中,全部心血傾注在60名學員身上。在榆次晉劇團裏,既是教師又是主要演員。《蘆花》、《哭靈堂》、《空城計》、《取成都》主演須生;《薛剛反朝》、《走山》主演老生戲;《蘆花蕩》、《吃瓜》主演二花臉;《櫃中緣》扮演三花臉。不論何種行當的戲,他都將所扮角色刻畫的性格鮮明、形神俱佳,堪稱晉劇舞台的多麵手。
劉金春,民國年間人,曾在靜升村居住,後搬遷到旌介村居住。在當地演戲很有名氣,他扮演旦角,拿手好戲是《走雪山》。
王琳(慎心),1933年生於靜升,幼年居天津,畢業於天津洪濱音樂專科學校。愛好音樂、書法、繪畫。1953年調入天津市總工會文工團,1954年2月參加天津市文藝彙演,獲男聲獨唱一等獎。1955年3月作為天津市文藝代表隊成員,參加全國群眾業餘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會,獲男聲獨唱優秀獎(當時最高獎)。會後入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首長和首都各界領導及各國在京駐華使節彙報演出。演出結束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演唱的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引發朱德誤會,親上舞台與其認老鄉,成為一時佳話。